
近年,东莞市谢岗镇华泰科技园一工厂门口,近千名员工,男男女女都穿着白衣服、胸前戴着白花,为工厂老板亡父出殡送行,列队目送灵车离去。
此事披露数日,至今热议不断,作为员工究竟该不该替老板尽孝?众网友可谓见仁见智,但无论赞成抑或反对的声音,大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老板的做法好像并不违规,也不触及法律。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觉得有一种暗藏的玄机从中作祟,笔者以为,这种暗藏的玄机其实是一种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就是千百年来沿袭至今的“媚权”和“弄权”行为。
正是在这种潜规则的驱动之下,千名员工集体为老板亡父送葬才成为一种被迫的自愿,其实厂方并没有规定对不参加送殡的人进行处罚,但是最后大家还是应声而往,这种从众心理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媚权”和“弄权”的潜规则作怪。在“媚权”和“弄权”之间的博弈中,前者通常是被动的,而后者则往往占有主动地位。对于老板而言,由于拥有经营权、人事权和分配权,所以老板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权力的主人,而普通员工只能受命于老板,端老板的饭碗,看老板的脸色行事,因此,也就无可争辩地成为权力的奴仆。
毫无疑问,这种潜规则的双方存在着不平等的人际关系,老板的父亲死了,竟有千人相送,试想如果是普通员工的父亲死了,老板也会披孝吗?尽管如此,人们在一时无法突破潜规则的情况下,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利用潜规则,“媚权”者为保饭碗,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只要有机会就会对老板“拍马”;而“弄权”者则更是利用手中权力,让员工惟命是从。
潜规则有时也能形成员工的向心力,比如千名员工集体为老板亡父出殡送行,还不都是看在老板的份儿上,这或许也是一种向心力,不过这种向心力是一种惟权是从的向心力,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被动的、扭曲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不是来自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是为权而聚的向心力,与其说是向心力,倒不如说是向“权”力。
众所周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向心力应该是基于平等基础之上的向心力,离开了平等,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都会缺乏生命力,难以长久维系。
纵观中外知名企业,其兴衰成败无不与建构平等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息息相关。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拥有“自由平等、以德服人”的经营理念,在微软公司里很难见到官僚作风和家长专制行为,公司放权给每一个人主导自己的工作,没有“打卡”的制度,每个人上下班的时间基本上由自己决定,上至比尔·盖茨,下至普通员工,人人平等,谁也没有特权。著名的戴尔公司也是把“积极沟通、平等务实”作为企业的信条,戴尔在对自己进行年度总结的时候,员工抱怨他过于冷淡,为此戴尔向他们道歉并承诺以后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而苏菲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更是用她的亲和力和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员工的信任,生产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由此可见,突破潜规则,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是一个企业最富活力的因素。问题是潜规则已经约定俗成、由来已久,要突破潜规则并非易事,不是朝夕之功。笔者以为,突破“潜规则”首先要从占主动地位的老板做起,不搞特权,不专权弄权,不以权压人;老板要换位思考、为员工着想,要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加强与员工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共荣共赢的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人文环境。
要想尽快突破潜规则,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人事制度,建立分权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老板和权力部门的法律约束和权力制衡,通过法律手段杜绝老板的“专权”和“弄权”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员工的“媚权”心理和“媚权”行为,才能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潜规则才会纷然冰释,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才会应运而生。
美国是成都对外交流的重点国家,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唐良智就任市长以来,更是将这种合作关系...
201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北京会见了美国贸易发展署署长扎克女士,双方就贸发署在华推动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