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立铭 本报记者 娄红淑 重庆报道
彭水有山,“摩围山上色,明月峡中声”,是武陵山区内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
彭水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魅,因水而兴。乌江画廊,“不是三峡,胜似三峡”,是武陵山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资源。
因而,立体气候明显的彭水,以生态为基础,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15年来,彭水根据地势特点,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蔬菜、农家乐、中药材和山羊、土鸡等快速增收产业,发展油茶、花卉苗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及粮油、生猪等长效产业,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广泛覆盖贫困村,特色效益农业给贫困户带来的变化正悄然发生。
全国烤烟基地标准化示范县、“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魔芋之乡”,全国山地油茶基地县、全国现代草食牲畜基地县、森林资源大县和全市产油大县……无时不在张扬着快速发展中的彭水特色效益农业。
产业之变效益农业“特”起来
山地资源、生态环境、市场需求……这些都是彭水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优势。
彭水县借助这些优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抓好烤烟、红薯和草食牲畜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定了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清清楚楚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彭水居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提高——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2.16亿元、增长4.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9元、增长13.2%。
彭水的农业究竟有哪些特色?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彭水紧紧围绕烤烟、红薯和草食牲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加工营销体系等措施,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模式,不断培育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共落实25个种烟乡镇、139个种烟村、383个种植单元,种植烤烟12万亩,收购烟叶24.66万担(其中上等烟49.55%、中等烟46.57%),收购金额3.01亿元,公斤均价24.43元,户均收入9.26万元,列全国20个基地县之一,居重庆市第一;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山羊存栏11万只,出栏山羊10万只,新发展100只以上山羊标准化场30个,山羊规模养殖率达45%以上,实现经济产值1亿元以上。建成年出栏1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118个,建成年出栏30只以上的山羊规模养殖场441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彭水的甘薯产业。据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把甘薯产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深化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效益为核心,立足资源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地推进甘薯产业产业化,努力把甘薯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骨干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在地面积已达30万亩,种植农户近9万户,规模种植户达2万户以上,基地建设已逐渐由农户散在的自由式种植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郁山镇、新田镇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甘薯产业示范村镇。全县现有5000亩以上的重点乡镇(街道)16个,5000亩以上的基地单元12个,年产鲜薯达48万吨;现有各类甘薯生产企业30余家(其中:科研企业1家、种薯生产企业4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1家)、加工大户200余家,年鲜薯加工能力达15万吨以上(占总鲜薯量的30%以上)。
在国家甘薯体系、重庆市农委及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彭水通过5年的对比试验已优选出商薯19、豫薯868、徐薯22等高淀粉系列,渝薯17等食用薯系列,紫青2号、万薯5、7号紫薯系列和福薯18、普薯53等蔬菜薯系列,特别是由彭水甘薯科研中心新选育的彭薯1号、彭薯2号新品种已经和正在通过区试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改良薯面积达18万亩,占总面积的60%以上。彭水薯业已经迈出了甘薯=淀粉的误区,整个产业正在迈入全面升级转型阶段。
如今,小小甘薯已逐步成为彭水县富民强县的特色主导产业,彭水已跻身重庆市薯业大县,甘薯产业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农委、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等市级相关部门也给予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主动把彭水甘薯产业纳入市级特色效益农业重点项目和扶贫主导产业给予政策扶持,为彭水甘薯产业发展把脉定向、提供强力支撑。
品牌之变效益农业“响”起来
效益农业最终得落脚在市场,通过市场来体现效益。彭水的效益农业产业通过做品牌来展现特色,不仅占据了重庆市场,还提升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品牌化使得农产品价值成倍增长,带活了经济,带富了百姓。
最近,在郁山镇龙须晶丝薯粉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加工晶丝红薯粉。
晶丝薯粉是郁山镇的土特产,如今,这小小的土特产却蜚声南北,远销国际市场,通过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红薯种植规模化发展。“这主要得宜于近年彭水县宽松的发展环境和优厚的扶持政策,正是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彭水县红薯产业已风声水起,发展非常迅速。”彭水县农委负责人介绍,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45万吨,引进和发展红薯加工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15家、专业大户100户,年加工鲜薯达15万吨,建成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基地。
在彭水,像红薯产业这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而迅速发展的农业产业非常多。烟草公司作为烤烟发展的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激励优惠政策。目前,彭水烟叶生产已基本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种植。
彭水立足“营销带市场”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效应。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报获批“三品一标”34件,其中获批地理标志农产品21件、无公害农产品5件、绿色食品7件、有机农产品1件,获批市级著名商标4个。
思路之变效益农业“强”起来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效益农业发展中,彭水还坚持突出主导产业、注重示范带动、推广良种良法,亮点、示范作用越来越显现出魅力。
走进彭水岩东乡堰塘村,成片栽植的香椿芽树已基本成型。这片香椿芽示范基地规划到2016年,建成总面积500亩的香椿芽示范基地。
“岩东乡香椿芽示范基地实行标准化栽植,截杆后按离地高度设置6个实验样地,为全县大面积发展香椿芽提供实验数据。”彭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建成后,将在林下种植红薯作物,以耕促抚,促进香椿生长。基地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香椿芽200吨,产值200万元,可带动当地农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彭水做大优势产业基地。扩大粮油高产创建规模,进一步巩固优质烤烟基地,加快红薯品种改良,着力提升机械化种植水平,加快魔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高山秋淡蔬菜基地、时令蔬菜供给基地建设,规范发展生态渔业,发展标准化流水养殖和库区大水面放牧养殖基地。按照县有示范园、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原则, 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生产要素集聚、经营机制完善、生态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特色农业示范片。
截至目前,彭水全县共有农业企业344家,其中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654家,其中:获批国家部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10家;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06个,其中:获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引领指导合作经济组织捆绑发展,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彭水所有乡镇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全覆盖。据悉,彭水县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紫苏、紫苏油在上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展会金奖。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