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惊全国的无锡自来水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供水主要指标已恢复正常,自蓝藻大爆发以来,“引江济太”共向太湖调入长江水2.59亿立方米,打捞蓝藻6000吨,有效改善了水质,控制了污染。
太湖除污初战告捷,功在大量引入长江水冲污,稀释了污染物,抑制了蓝藻泛滥,但这仅仅是治标,治本之路漫长而又艰难。痛定思痛,无锡市政府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宣布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包括六大应急对策、六大工作机制、九大清源工程、九大治污措施,这意味着太湖治污保卫战即将全面打响。
太湖流域面积3.6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两省一市,居住生活着3000多万人口。那么太湖保卫战的突破口在哪里?据报道,太湖周边有几十个小化工厂、水泥厂、印染厂,每年GDP产值达5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水没有经过任何环保处理直流太湖,在无锡人民全力以赴抗击蓝藻肆虐成灾的日日夜夜里,企业照样生产,排污一刻没停。
这些违规排污企业无疑就是太湖污染的罪魁祸首,太湖保卫战的突破口不妨就选择封杀这50亿“污染经济”。关键是地方政府要痛下决心,勇于舍弃既得利益。需要充分认识到,靠污染贡献利税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太湖是“皮”,企业是“毛”,太湖被糟蹋的面目全非,企业还有生存之地吗?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拿出凤凰涅?的坚强决心向污染开战。
据了解,这些星罗棋布于太湖流域的几十个污染企业,跨越多个省市县地域,很显然单靠无锡市协调治理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国家环保部门把太湖治污作为一个大战役,实施整体规划,统一指挥,给各省市县下达“军令状”,分解任务,责任承包,从严考核,以确保治污目标如期实现。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