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炳福 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防务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教授
大国发展史表明,海军发展是与大国崛起、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的维护息息相关,与民族复兴、国家利益的拓展紧密相连。民族要复兴,没有主权的完整不行,没有出海口不行,没有海洋资源,战略交通线和安全的海洋发展环境也不行。从我国来看,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联合国划归我国管辖的夏威夷东南方7.5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矿区”,没有强大的海军是难以有效维护拓展中的国家利益。因此,建设一支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已成为国人关注的战略重点。
一、国家战略利益日益拓展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强国海军
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需要依靠综合国力,但这并不等于说维护具体国家利益时对各种国力要素的需求都一样。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经济实力的增长并不能确保本国在国际体系中处于大国地位,并成为国际体系中有份量的国家。例如,19世纪后半叶,在新崛起大国中,美国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近半个世纪经济一直保持着年均8%的快速增长,此时,美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但美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未像其他新兴大国一样,同时致力于军事的发展和扩张。美国的低防务负担,使得美国的军力在1914年前,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比微不足道。美国的这种国家发展战略,使得美国尽管成为一个大国,但它并不是大国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直到一战爆发前,乃至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国仍是一个站在大国体系边缘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并不大。同样,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主要靠经济实力,但经济实力并不能有效地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如我国古代历史中多次出现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受到经济落后但军事实力强大的北方民族的侵入;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它却需要美国为其提供安全保障。美国和战后日本的事例至少说明,经济强盛的大国并不一定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大国,大国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求必然引发军事实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经济利益的总量也随之扩大,这可能使原有的军事实力不足以维护随着经济利益扩大而增长的安全利益。例如,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经济发展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就能满足,此时我们采取国防总量投资不多,对军事能力要求不高的诱敌深入的国家安全战略;而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经济成果则要求我们必须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能力才行。我国对外贸易及在海外的经济利益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海外资源、运输和战略通道的依赖,使我国现有的国防力量和国防资源投入明显不能满足新的国家安全利益要求,尤其需要发展与国家利益向全球拓展相适应的海军力量。
二、海洋权益维护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战略海军
冷战结束后,我国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威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卷入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安全态势并不趋于良性,反而增加了诸多变数。其中,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变数之一。由于我国海军实力不强,我国海上岛礁被侵占,海洋资源不断被周边国家瓜分和掠夺,周边海上邻国与我国海洋权益的争端日益增多,海洋权益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一是海上岛礁被侵占,领土主权难以实现。我国岛礁被侵占的情形严重,领土主权受到持续性的损害。其中尤其以东海的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主权归属争议和管辖海域的矛盾为焦点,频繁引发渔业纠纷及海上冲突,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在南海的49个岛礁中,目前中国仅实际支配7个岛礁,42处岛礁正被周边国家不法占据。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对被占岛礁的主权大有随着时间的拖延而丧失的危险。二是海域划界久拖不决,海洋空间受到挤压。由于岛礁被占及海域狭窄等原因,我国所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约1/2与邻国重叠,争议海域面临划界难题。在黄海,朝鲜和韩国均主张以中间线划分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东海,日本也主张中间线或等距离线原则,应对我国在自然延伸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协议划界的主张。此外,日韩通过签订协定的形式,擅自划定“共同开发区”或共管“暂定水域”,侵占我国近1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及大陆架。三是海洋资源被掠夺性开发,海洋经济权益损失严重。南海油气资源问题是引发南海争端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有关专家估计,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储量为707.8亿吨当量,其中石油资源储量为291.9亿吨,探明可采总储量为20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为58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总储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然而,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大肆掠夺。近30年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其中,越南从南海非法开采石油、天然气,已从过去的贫油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石油成为其出口创汇最多的产品,占其GDP的比重已超过30%。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同时是盗取我国南海石油资源最多的国家,其南海开采的石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出口石油的70%来自于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菲律宾是在南海“动手”最早的国家,在南海开采的油气,可满足国内40%的使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生产也有20%来自南海海域,其开发的纳土纳气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气田之一。文莱也因为开采南沙油气资源而迅速致富,目前,文莱开发的10个油气田中有8个在海上,且大部分位于中国南海断续线之内。以上情况说明,在我陆军、空军对南海以及远程区域鞭长莫及的形势下,加快我海军力量建设已到了迫不容缓的地步。
三、国际贸易增长和海外利益保护需要发展远洋作战的深蓝海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调整发展,经济增长率为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已经成为东亚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稳定器。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国重要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4年,国家经济消耗的70%的铁矿石和铜资源依赖进口。我国石油进口已达到3.1万亿吨,进口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0.4%。另一方面,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6.43万亿元,占同期国家GDP的41.8%,已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在对外投资上,近年来,我国在国外投资的企业已达3万家,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大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主要通过海上来运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战略资源进出口主要依赖海上。台湾海峡、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仍然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目前,中国有石油进口量约75%、天然气进口量约23%必经马六甲海峡,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有专家惊呼,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命门。因此,保障海上战略通道通畅和中国海外投资安全是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的客观需要。为防止我国安全环境和安全态势对国家发展大战略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防止陷入“安全困境”,调整国防发展战略,发展深蓝海军,打通国际战略通道,确保海上通道的安全应是国家安全利益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向21世纪的未来10年,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性强国已是不可阻挡。由于中国国家利益,无论是经济利益、安全利益还是国际利益都开始转向本土以外的外部世界,如中国经济将更加依赖世界性市场,更加注重石油安全,更加依赖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这些都需要我国调整国防发展战略,通过国防财力分配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军费的内部支出结构,大力提高海军军费占国防支出比重,使海军军费比例与大国海军的使命任务相适应,打造一支与国家安全需求相适应的强大人民海军,大力提升中国海军军力的国际竞争力,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日益全球化奠定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