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螺旋藻的研究上,我们与国外整整相差20年,但仅仅10余年,绿A螺旋藻的研究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与美国的Cynotech、日本的DIC并称世界螺旋藻三巨头
经过5年的过渡,国内企业对入世带来的冲击已经显示了较强的适应性。医药保健企业面对越来越密不透风的法规,要真正坦然地与国际医药保健企业竞争,“反国际垄断”惟一的出路就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路线。
4月18日,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红球藻软胶囊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红球藻产业化成功打破了持续13年的国际垄断格局。
挑战国际水平
应该说,绿A公司从诞生那天起就担负起了挑战国际先进水平的重担。
1921年,生物学家首先在非洲查德湖畔发现了螺旋藻。7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螺旋藻生产厂在墨西哥的Texcoco湖投产。在国外,螺旋藻很早便进入了欧美和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全球公认的最佳营养保健品。近年来,由于日本民众对螺旋藻功效的进一步认识和验证,日本对螺旋藻的需求量逐年递增,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螺旋藻进口国。
1985年,中国科学家惊喜地在云南丽江程海湖中发现天然螺旋藻,从而拉开了中国研究与应用螺旋藻的序幕。
中国螺旋藻行业的真正起步是在1995年,这一年,在云南政府的支持下,走在螺旋藻开发前列的绿A公司在程海湖投入4.8亿元的巨资,开始进行原生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
绿A公司自成立起,就依托云南的天然螺旋藻资源致力于螺旋藻的开发研究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服用螺旋藻产品,让更多的人能健康生活。经过公司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绿A在1998年一次性通过卫生部五大保健功能验证,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螺旋藻产品中惟一同时具有5项保健功能的产品。同时,绿A公司于2000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获准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识;同年6月,绿A公司产品出口到德国,经德国权威检测机构CLL(鲁贝克实验室)多达70多项指标的检测(中国国家标准为30多项),绿A公司产品一次性全部通过,自此,绿A得到通行全欧洲的通行证。而在这之前,绿A已成功获得美国FDA认证,获准进入美国健康食品市场销售,还通过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许可。绿A公司生产的绿A系列螺旋藻产品更是惟一一个连续3年荣获“国家十佳保健品”称号的产品。近两年来,绿A更成为云南最大的保健品生产企业,进入中国保健品前三强。
目前,绿A在云南程海湖拥有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为1000多吨,占有世界生产能力的50%,虽然程海湖还有几家螺旋藻生产厂,基本上是一些小作坊式的规模,最多的年生产能力也不过5吨,一般都是1吨左右。在螺旋藻科研技术领域,绿A已经达到多肽、多糖分子水平,可以与国际水平抗衡。在世界微藻类稀缺资源的经济博弈中,中国在螺旋藻的研究上与国外存在着20年的差距。20年前,当我们开始研究螺旋藻的时候,国外对螺旋藻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当年我们与国外整整相差20年,但10多年后的今天,绿A螺旋藻的研究已经走在国际前列,绿A与美国的Cynotech、日本的DIC并称世界螺旋藻三巨头。
自主研发加速
螺旋藻国际较量刚见分晓,绿A又盯上了红球藻。在一年前,绿A公司借助在螺旋藻研究和生产上的技术优势,紧跟国际红球藻研究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依托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联合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研究红球藻规模化生产的相关技术,现已在藻种筛选、生产工艺、培养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红球藻含有一种高抗氧化剂,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被欧美科学家、医学家誉为“人体健康软黄金”。在此之前,国外仅有两家公司具有天然红球藻生产能力,一个是美国的Cynotech公司,另一个是日本富士化工。这两家公司在技术及产品上完全垄断了国际市场,使得红球藻的售价在国际市场上达到9000美元1公斤。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绿A开始了红球藻产业化之路。作为世界螺旋藻行业三巨头之一的绿A公司,一直依托原始生态资源进行微藻研究,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凭借其资源、科研、资金优势成功将螺旋藻产业化。绿A依靠我国科学家的强大实力在和国际上的巨头抗争,在螺旋藻研究时,众多的科学家长达3年住在程海,为研究红球藻的规模化养殖,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首席科学家,一住就是半年。
2007年4月,由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红球藻软胶囊”成功问世,标志着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红球藻的产业化生产,绿A公司的红球藻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生产技术达到了目前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红球藻深加工产品产业化发展上的空白,打破了国际上在红球藻产业上对我国的技术和价格垄断。这一成果使我国红球藻产业的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营销双轨制
在鱼龙混杂的中国保健品行业里,绿A的脱颖而出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营业额翻了5倍,并保持每年30%的增长速度,专卖店也从10个扩展到今天的100个,终端和专卖店结合的创新营销理念打破了固有的保健品经营模式和经验。
保健品商家都是做赚快钱的方式,靠药店卖,如果消费者有什么问题,只能找到药店,无法见到厂家。总经理杨志红在营销上提出“双轨制”模式,一方面按照所有保健品的做法进入渠道销售,比如药店、商场;另一方面,自己搞专营店,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第一时间能够见到厂家。你在哪里买没有关系,但如果一旦发现问题或有疑问,就可以到专营店直接向厂家反映。这是绿A诚信的根本。杨志红认为,专营店实际上既是厂家的服务阵地,又是厂家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也是绿A的触角与眼睛,它可以真实地看到和感受到消费者的需求。由于“双轨制”一边是渠道、一边是顾客,两边很难平衡。渠道管的是客户,专营店管的是顾客,两者在理念上、思想上、服务上完全不一样。但杨志红做到了,因为客户是战略伙伴,是相互合作达到共赢,顾客是终端消费者,这样她把绿A、客户、消费者连成了一个诚信的循环体。她说,如果没有专营店,我们的眼睛就瞎了。现在是终端为王的时代,卖场对厂家有很多规定,他不准我进,我就进不了,促销活动还需要交高额费用。有家卖场的老总劝我不要做专营店了,我回答“不可能”,这恰好是我们在营销上的一个创新。
在上世纪90年代,正是保健品的黄金时代,只要有广告,就不愁卖。因此大多数的保健品走的都是代理销售的路子,一些保健品甚至是走传销的路子。而绿A走了开办专卖店的路子。绿A是率先将家电的售后服务理念引进保健品行业的。绿A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能随时找到公司。这在当时的保健品行业中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行为,但是正是这个“愚蠢”的决定让绿A目前在全国拥有上百万固定消费者,成为中国螺旋藻领军企业。
绿A的实践告诉我们,“关爱”消费者并不是一种成本的概念,反而是一种独特的赢利模式,受到“关爱”的这部分消费者最终成为了绿A在遭遇到行业生态危机时生存和发展的“绿洲”,成为公司每年固定贡献30%销售的一个近零成本“利润区”。当同行们透过各类“价格战”、“广告战”抢夺市场份额的“蛋糕”的时候,绿A早就已经通过增加蛋糕的“厚度”而持续获利。
企业家感言
科技产业化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绿A公司总经理杨志红
绿A公司一直依托原始生态资源进行微藻研究,10多年来,绿A螺旋藻产品形成了超过两亿元的年销售额、保持30%的增长率、20万以上的长期会员、低于5%的顾客背离率。在国内,占据80%的螺旋藻市场;在国外,产量占全球螺旋藻生产量的50%以上的实力。而且每年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带来上千万元的外汇收入。正是有了强大的科研、资金实力作后盾,绿A才能走上红球藻产业化之路。
能在一年内完成红球藻产业化之路,与绿A一贯坚持的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密不可分。绿A是依靠了我国科学家的强大实力在和国际上的巨头抗争,正是国际性的生产理念和科研上的前瞻性,让绿A能在此次红球藻项目上事半功倍。
绿A能从一个螺旋藻加工生产企业逐步成长为中国螺旋藻领军企业,最终成为中国微藻研究的中心,与绿A的实力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已经有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成品,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打破国际市场对稀缺资源的垄断,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绿A红球藻实现产业化对于微藻研究来说是产业升级,对于绿A来说则是技术升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A将凭借在微藻研究上的迅猛势头成为微藻研发的国际中心。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