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其中说,一些中国商品在国外的卖价比在国内还便宜,要买中国货,不能去中国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出口商之间的过度竞争、相互压价,这样“血拼价格”的结果只能是“赔钱出口”。
我国出口贸易中无序竞争、恶性压价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不仅造成出口秩序混乱、国家整体利益受损,而且还导致国外对我反倾销大量增加。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规范对外贸易秩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盲目压价、无序竞争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迅猛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这对全球市场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所说:“在全球各处的货架上摆放着来自‘世界工厂’的低成本商品。以中国为基地的制造商决定着从钢铁到芯片的全球各种商品的价格。”
然而,随着出口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中国企业打开了价格战,从国内打到了国外,盲目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急剧下跌,造成“自相残杀”的局面。
一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出口低价竞争的主要领域。目前,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2004年,我国羊毛衫出口的平均价格约为7美元,2005年下降到了3美元。绸缎是浙江省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绸缎总量35%,占浙江省出口总额20%左右,近年来出口单价持续走低,2001年平均价2.45美元/米,2004年平均单价下降到2.13美元/米,企业之间低价竞销,在微利中艰难生存。浙江化纤染色布的出口均价为0.8—0.9美元/米,袜子均价为每双0.21美元,领带均价为每条1.6美元。过去10年间,我国皮鞋、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等6种小商品的出口额增长了约五成,但平均价格的跌幅却超过了20%。低价推销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手段。
二是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低价竞争加剧。一些原材料、矿产品一直是我国外贸的优势领域,我国出口的铅、锌、钨、稀土等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达到了50%—90%。在地方主义和企业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分散经营、多头对外、掠夺式开采、抬价收购、压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局面。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