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不用棉衣的温暖

企业报道  2016-02-03 10:02:09 阅读:

  

  在一次企业家论坛上,有一位与会者问我,人民币升值了怎么应对?我说,早干嘛去了?前几年媒体上一直在报道,美国还有其它的国家逼着中国人民币升值,作为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对这些变化早就应该有感应,根据中国货币政策的应对想出企业应对之策,以免使自己在严冬中不知所措。企业家很大的职责,是考虑在过冬时是否已备好了“棉袄”。

  我是在20年前学太阳能的,14年前下海,中间隔了7年的时间。这7年我干了什么?第一就是学习太阳能技术;第二是研究国外工业启蒙过程,学习成功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根部与国际接轨。学习他们如何创造新的产业,如何创造新的市场,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构筑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壁垒,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规范规则,如何发展成长等等。我学汽车、家电、IT这些成熟和较成熟行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技术及营销模式、企业布局和发展规律。大众、现代、后来的奥迪它们全自动的生产线、严格的操作标准,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给了我非常大的启迪,当时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十年后我也要建这样的厂子。

  那天论坛上,我讲的主题就是“如何超常规思维”。我们都是常人,怎么样超常规呢?其实不用,因为中国近30年大家都头脑发热。比如说,钢价涨了就拼命地投钢厂,实际上等到钢材涨价再投就已经晚了,很多人就是这么跟风跟死、跟倒霉的。现在建的钢厂很多没有开工就倒了,已经赚钱的钢厂是几年前建的。包括中国的光伏产业,很多人问我:“你是太阳能热水器的老大,你干了多少年?你成行业领袖的时候,中国的光伏企业还没兴起呢,现在人家都成中国首富了,你是不是决策失误啊?”

  其实,2000年的时候我游历欧美,遍访光伏产业的企业、专家和决策者,就想着投光伏,但是后来没敢投,我冒不起这个风险。中国现在上了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因为2006年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之后,带动了一大批光伏企业,而且投资上千亿都不止。但到了2008年底就已见萧条,2009年的日子会更难过。为什么?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突出问题是三头在外:一是技术、设备在外;二是90%以上的核心原材料在外;三是95%以上的市场在外。国内光伏企业市场大部分来源于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而欧洲市场(以德国、西班牙为主)依靠的是政府的补贴,推行绿电强买机制(Feed-in Law)并提供财政补贴,这大大激发了投资者的信心。可经济危机一来,政府补贴“缩水”,2008年底西班牙、德国削减30%的补贴,并且装机总容量也大大“缩水”,由2008年的1000MW到今年的300-500MW,缩减了50%以上,而中国产能增大过快,重复性建设过多,所以前景堪忧了。

  我不能预测到经济危机,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凡是我自己把握不了的事情我就不敢投。我这个企业是我的身家性命,是6000多皇明人、6万多皇明经销商和他们的直销员、安装工辛苦十几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我一个人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企业家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当家人”,要为所有的“家里人”担这个责任。看到别人风光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如果倒霉的时候怎么办?我不能让我的“家里人”有这种风险,哪怕是1%的风险。所以说,企业家要有风险意识,企业家要有自己的思考。

  超常规思维,实际上也是正常的思考。因为大多数人所谓的“机会”,其实就是在超额利润前表现的不正常。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是机会者的乐园,但这样的“机会”随着市场的规范越来越稀少了,未来30年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害人也是害己,要不你永远也没有出路。有的人说,我倒了。我说倒了也是造化,是对别人的造化。为什么?你不热爱这个事业,不去想未来,不去考虑长远,倒闭是为那些真正做事的人让路。所以,未来30年是老实人的天下,这种老实的表现就是“棉袄”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做好,越早越好,并且这种“棉袄”要不断优化改良,“棉袄”的御寒能力决定了未来的可持续能力。

更多专题
三型企业的内涵与建设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专家学者纵论三型组织建设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