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宫玉杰
“最后一公里物流”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客户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途径购物或者个人寄出包裹,该货物被运输到配送点后,由物流企业通过一定的运输工具将货物从最近的分拣中心送到客户手中,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其概念中的“一公里”并不是量化的距离,是特指客户接收货物的最终环节。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城市物流配送成为连接电商企业与客户的重要纽带,“最后一公里”配送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物流成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为了更好地保障电商企业和专门的物流企业的效益,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有数据表明,“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花费占到整个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其次,它是城市配送环节中与客户直接沟通和接触的环节,这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的满意程度。同时,在配送员与客户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客户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价值和企业的形象。
一、“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物流业务量大幅度提升。正是由于网络消费模式的转变,促进了物流行业的繁荣,但庞大的货物订单也同样给物流配送带来诸多问题。“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面临的困难最为突出,它已经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障碍。笔者认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配送管理牵涉部门众多,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
由于交通部门、运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具体职责与分工不同,在对物流配送车辆和配送站点的管理上容易发生冲突。以北京市为例,交通部门为了缓解市区拥堵的交通状况,通过发放进京车辆通行证的方式控制货车进城。这种方式限制了配送车辆的通行与停靠,降低了物流运输的效率。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通行证外租的方式谋取暴利,这也大大增加了物流企业配送的成本。运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省、市有关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管理道路货物的运输经营。因此,它在更大程度上会维护城市配送企业的利益,希望尽可能的减少交通限制。但这往往与交通部门的政策内容发生冲突,如限行制度。此外,城市土地规划部门在规划道路、商业网点的过程中,忽视了配送需求,没有预留城市配送站点和通行道路。
2.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城市配送的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仍然是不够的。2015年11月17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虽然该草案中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快递车辆运输、通行便利”这一原则,但此规定较为抽象化,缺乏可操作性。此外,该草案更多的规定邮政管理部门的准入、审批、备案、抽检、处罚等内容,因此更像是一部“针对邮政管理部门的立法”,与城市现代物流配送相关较少。
3.配送需求量的增加与交通拥挤的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范围的拓展导致城市配送范围更加宽泛。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物流配送需求,物流企业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配送车辆。但是,配送车辆的增加会使本就拥堵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化。
4.物流企业控制成本的诉求和电商客户体验诉求的矛盾。
电商客户的产品体验需求日趋多样化,而多样化的产品体验需要则会加重城市配送环节的负担。但是物流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收益,成本的增加必然会违背其初衷。
5.城市配送企业间缺乏合作。
城市配送企业大多从事单一的运输、仓储和配送活动,其盈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少,难以抵抗较大的行业风险。同时,城市配送企业之间大多独自运营,各自固守封闭的物流、客户资源,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难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6.缺乏专业物流配送人才。
物流配送人才尤其是拥有专业系统知识的物流配送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制约最后一公里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物流配送人员的岗位门槛较低,一般的人都可以成为物流配送员,在职业素养方面有待提高。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学新颖的城市配送理论在物流实践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而成熟的配送理论体系的匮乏也是我国“最后一公里物流”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配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妥善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升配送服务质量,满足终端客户多样化的体验需求,需要从物流企业自身和政府政策等多个角度来逐步改善。笔者建议如下:
1.自建物流体系
对于电商、物流企业而言,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物流体系是最为理想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的末端环节,可以采取设置地铁自提点、社区自提柜以及便利店等方式来弥补“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缺陷。地铁自提点和社区自提柜虽然高效快捷,但需要物流企业前期高额的成本投入。此时,若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或者多个企业联合投资,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与成本。如在2014年2月,杭州市宣布将在主城区建立800个“E邮柜”公共服务站点。集约化的配送模式能够使企业更加灵活的选择配送时间,降低配送成本,同时还可以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满足用户多样化体验需求。
2.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又称作“第三方物流服务”。它是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具体而言,当货物进入城市后,物流企业不再单独进行派件,而是由一个专门的配送末端统一配送。共同配送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规模化的统一配送模式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共同配送可以减少物流企业各自进入市区的车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中心拥堵的交通状况。日本的“共同配送”模式非常完善和成熟,我国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也在逐步探索。2012年6月份,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部关于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共同配送”的发展已逐渐步入正轨。
3.与第三方合作模式
第三方合作模式主要是指物流企业与便利店、商场超市、社区物业、机关学校开展投递服务合作。便利店、社区物业等第三方可以为网购客户提供代收包裹的服务,用户可以就近选择身边的合作网点进行自提。物流企业采取此种配送模式投资较少,容易操作,但需要物流配送企业制定完善的合作方案。
4.政府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颁布更多的关于城市配送的规范,同时对已经存在的规范做更加细致详尽的规定。例如,对于《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第三十条“快递车辆运输、通行便利”的原则应该明确具体化。首先,应当废除通行证制度,还原物流行业的市场性。因为单纯的限行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配送需求与城市交通容量的现实矛盾。其次,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制定相关规定,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企业配送车辆的交通工具限制及进城通行、装卸作业等方面问题,提高快件运输车辆的配送效率。
5.培养专业化物流配送人才。
为了促进现代物流行业和城市配送企业的发展,应当加快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物流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不断更新管理理论知识,丰富管理经验,加强城市配送企业与研究咨询机构紧密合作,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
“两会年年开,年年有不同。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2016年全国两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次全国两会,网民最关心什么?有哪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