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评先表彰季”。公司评先评优的名目繁多,各种奖项琳琅满目,确实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比学赶超,达到鼓励先进、激励一般、鞭笞后进的目的。可如何评选才能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减少“评选”的水分,保证“先进”的含金量?笔者认为在评选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不要为了照顾平衡,让评先评优成为“大轮盘”。时下,有些单位在进行评先时为了照顾平衡,保护后进的积极性,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先进年年有,总会轮到你”。这种平衡照顾的形式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有损公平。员工势必会认为,既然干的好和干的差都有当先进的份,何必再努力呢。长此下去,先进的没有先进样,优秀的不像优秀样,最终打击了整个团队争先进、当优秀的积极性,挫伤了个体的进取意识。如果评先评优不能“以实绩论英雄”,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只会让那些踏实肯干的老实人吃亏寒心。因此,评先评优必须要秉承“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评选,确保“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二是不应为了完成指标,让评先评优变成“被指标”。有的单位为了不浪费先进指标,用“萝卜填坑”的思维,不管优不优秀、先不先进,都先填报上去。其结果可能出现,该评上的没指标,不该评上的占指标,滥竽充数,出现“被指标”现象。先进的多寡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靠设定的指标去衡量,先进的数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按照评先评优标准实事求是地去评,有的时候确实可能超过了指标的限制,而有的时候则可能大大低于指标数量,有时甚至为零,如遇这些情况还是固守成规,按指标操作,这样评选出的先进,含金量必然大打折扣。
三是不要为了塑造先进,让评先评优存在“一窝蜂”。在评先评优奖项中,一旦某员工在一项工作中表现突出,就这个优秀、那个先进一股脑地往他身上加,不管是有关的还是没关的荣誉,各种奖项蜂拥而至,应接不暇。参评人员会觉得,他是领导公认的优秀啊,评他肯定不会错,塑造一个先进,打造一个典范,不多给他一些标榜怎么行呢?树立典型,是没有错,但不要把某一方面的典型人物,打造成全方位的“完人”,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完人”。评先评优针对的不应只是为了塑造先进本身,而应侧重于先进员工身上的发光点和闪光点。只有摒弃“模范、先进、称号”等荣誉的光环,才能发现这个点、找到这个点、放大放亮这个点,才能由“一枝独秀”换来“百花齐放”,形成“百舸争流”的新局面。(特约报道员:罗阳)
“两会年年开,年年有不同。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2016年全国两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次全国两会,网民最关心什么?有哪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