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我就去产能的问题谈三点想法。
第一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去产能会降低增长速度,我以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而且是似是而非的。比如说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和在建的达到12亿吨左右,去年产能8亿吨。煤炭已有和在建的产能50亿吨,去年不到37亿吨;过剩的产能在30%以上。这些行业目前基本上是以消定产能,一直在减库存,所以去产能并不会影响产量。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大量的过剩产能压得价格上不来,有的价格稍微高一点,生产就开始增长了。所以现在已经是40多个月PPI的负增长。煤炭、钢铁行业是负的20%以上。相应地,大面积企业亏损,钢铁行业上钢、宝钢都在亏损。有一些地方拖下去会出大问题,只有实质性的去产能。我说的实质性的去产能,物理意义上的去产能,真正把工厂它关掉,才会使PPI和利润逐步回升。从经济学意义上,去产能影响的不是产量,影响的是价格和利润。它不会影响增长速度,而是减亏损提效益。
之前我们通过研究提出一个判断,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到现在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最近我们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今后一两年的时间,比如说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有触底的可能性。最近讨论很多,我们没有理由把中国经济看空,但是这种触底是有条件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三个指标,需求侧主要是投资增长速度趋稳,供给侧PPI要趋稳并且由负转正,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后两个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去产能的力度和进度,去产能这件事必须抓紧。
第二,严重过剩产能的出现,有结构性问题,有体制问题,最难办的还是体制问题。现在我们讲的去产能主要是重化工业,实际上最近几年,经历重大调整的还有出口行业。出口行业过去增长基本上是百分之二三十,去年是负增长,回调力度也很大。现在是静悄悄地调整,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关闭,有的转到越南,有的经营不下去干脆跑路。出口行业以民营外资企业为主,即使重化工领域,煤炭行业,比如说内蒙古、山西等地,民营企业不赚钱,基本上已经关门了。现在亏损扭亏无望,基本上都是国企。现在有一个说法,国有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回到90年代中后期,有一个争论,你是拿钱养一个本应关门的企业去养人,还是直接拿钱养人,把企业放出去,该关闭就关闭,该重组就重组。当前讲去产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国企深化改革的问题。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不能用救助照顾的办法去产能。重点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债的问题,资产重组问题,特别是股权结构。现在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目前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体制并没有解决,或者问题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行业大的国有企业,用拉郎配的办法捏在一起搞重组,这个办法不能解决已有的问题,而且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我有一个建议,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国有资本,可以把它划归地方社保资金,重点解决去产能过程中的人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因为地方上有一些国企——国有资本也可以划拨地方,这些企业的职工大部分都是在地方的,这样的办法有利于央企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第三,去产能不能只喊口号下指标,要有切实管用的机制。去产能实际效果怎么样,从大的方面看,是不是有好的机制。顶层机制要有创新,不能用过去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办法,同时要给地方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我想提一个与碳排放权交易相似的思路和办法。简单来说,确定总量,分配配额,允许交易,奖励挂钩。具体来说,国家提出某个行业去产能总量的指标,按现有产能分配到各个省,奖励措施与实际减去的产能挂钩,同时准许配额交易,这样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可以把自己的配额卖给竞争力差的地方和企业,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可以不减或少减,竞争力差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多减,但它们可以得到配额交易的补偿。这个办法有三个好处,第一有利于完成去产能的总量目标,第二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第三竞争力差的地区和企业能够获得补偿,提高去产能的积极性。现在唐山有的地方已经这样做了,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了。在国家层面可以试,在省和市一级也可以做,政府应该鼓励这个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