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裕 严忠诚 陈安舜
在江苏涟水县东胡集镇陈李村,提到老支书朱凯成,人们都夸他党性强、作风正、办事实。无论是军旅生涯,还是担任村官,或者进入花甲之年,他都在不同岗位上发热发光,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做一名好战士
1972年12月,朱凯成高中即将毕业,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应征入伍,到上海警备区83008部队10团当了一名炮兵。刚踏上军营,他积极参加各项训练科目,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每天坚持写日记,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军事理论,很快成为理论骨干和技术能手。
河南、浙江一带的新兵,大多数文化偏低或者不识字。他主动请缨担任扫盲辅导员,帮助战士提高文化水平,同时负责撰写黑板报,鼓励战友爱岗敬业,当一名雷锋式的好战士。由于朱凯成表现突出,不久入了党,提升为班长。他认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更高,忘我工作的干劲更足。经部队上级机关审核批准,他荣立三等功。
正当朱凯成风华正茂,准备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干一番事业的时候,部队实行减员,他从而结束了六年的部队生活,于1977年3月退伍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
做一位好村官
朱凯成退伍回乡后,代过课、当过山芋保管员、上过几站大河工。1979年担任生产队长后,针对家乡土地薄、产量低、农民穷的窘况,他起早摸黑,带领乡亲们大种绿肥,改良土壤,广栽水稻。经过一年苦干,粮食总产由上年的4.8万斤,上升到10.8万斤,翻了一番,初步改变了家乡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不久大队干部改选时,他被选为大队主任,支部改选时又选上支书。
肩上的担子重了、压力大了,他临危受命,努力当好当家人。在农业生产上,大胆改革,砸碎藩篱,提早实行联产计酬和分田到户,鼓励农民各找突破口,各寻致富路。有的在种植业上大做文章,有的在养殖业上各显身手。后尾组农民开垦荒地200亩,村民梁茂军大搞养猪养羊发了财,其他村民不甘落后,有的整治河塘养鱼,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开店做生意,有的筹资办起了板厂。家家忙致富,人人忙挣钱。一片片瓦房拔地而起,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陈李村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在村长、支书任上11年,陈李村多次被县乡表彰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家中的奖状、荣誉证书装满一大箱。
做一头老黄牛
朱凯成离任后,仍为村两会出谋划策,协助做好各项工作。邻里之间为婆媳关系、赡养、地界等找到他,他都苦口婆心地劝和,妥善化解各类矛盾。2012年初夏,当他了解到群众出行难,迫切想铺路的愿望,在征得村两委同意后,主动挑起协助铺路的重任。为了解决配套资金问题。他向在外创业有成的老板发出电函求援,向有经济实力的村民求助。这一民生工程获得一呼百应,朱跃功一人就捐了10万元、朱全功捐2万元、朱建功捐1万元,共有100多人伸出援手,募集配套资金16万元,群众每人只出100元,困难户、五保户免费。在筹建过程中,他和几位离任村干部负责监督施工质量。经过半年不懈努力,共铺设村组道路3.5公里,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促进了全民创业。当年11月工程竣工时,镇领导到场祝贺,并命名为“爱心路”,夸他为民生工程办了实事,洒了汗水,体现了老党员的为民情怀。
针对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多的实际情况,朱凯成又千方百计筹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没有土地,得到退休干部朱英明和兄弟朱亚无偿出让零田隙地1000平方米,没有资金,他又发动社会各界为这一公益事业捐款。老干部梁茂军带头捐款1500元,老党员陈希洵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把准备铺路的1000块钱捐出来,就连五保户朱建功也捐了100元,双拥小学创始人李爱东捐了8000元。老党员朱林功、在乡文化站工作过的朱开成等年近八旬,不仅每人捐款1000元,还和大家推土整理场地。经过努力,共募捐资金8万多元,然后趁热打铁,动工铺设场地300平方米,建成活动场所280平方米,置办了演出道具和乐器。还订了几十份报刊杂志。
经过紧张筹办,2014年9月村老年文化中心竣工,中老年人活动从此有了去处。晚上大家到这里跳跳广场舞,白天来看看报刊,打打掼蛋,戏剧班排排小戏,唱唱淮剧,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节目演出,还经常到附近的学校、敬老院义演。这样,中老年人既丰富了文化生活,也陶冶了思想情操,受到了广大干群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