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全球范围内提出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尤其是食品质量的质疑,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却有增无减。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近日表示,按照目前增速,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可能世界第一,出口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既迎又拒的矛盾心态。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中国产品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消费品。中国玩具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中国鞋在世界鞋业之版图中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在全球制鞋业130亿双鞋的产量中,中国生产了100亿双,出口近70亿双,全球60亿人口平均每人拥有一双中国鞋。不仅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在其他领域,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也在迅速提高,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位居世界第三,出口和进口在世界的位次均比上年前移了一位。即便目前遭到围攻的中国食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量仍然增长了22.2%。
“中国制造”惠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使通胀维持在2%的目标线以内,中国产品消除了美国通胀;其次,中国制造大量出口的现实表明,这些国家的中低收入人群对中国产品有着强劲的消费需求。正因为如此,以往美国政府或者国会议员提出限制中国产品的议案时,往往有经济学家撰文警告“限制中国产品损害本国穷人利益”。因此在发达国家内部也非铁板一块,理智者既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利益。
那么,中国制造为何遭遇周期性围剿呢?
原因不难理解。首先,大量进口中国产品,虽然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政策的必然衍生物,但也引起了当地制造业工人的不满,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让这些国家的制造企业难望项背。因此,国内政治博弈,“中国制造”成为筹码。
其次,目前的全球经济平衡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中国等高顺差国家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以及其他投资品、开放金融市场等方式回流到美国,资本流维系了各国的收支平衡。但这一平衡容易被打破,比如近日美国发生次级债导致资本市场信心下挫,此时对于中国产品的指责其实反映的是美国国内对于金融风险的焦灼心态,少数中国出口产品所发生的问题正好给对方提供了攻击武器。
中国产品固然应该提升质量,这是出于中国品牌与创新战略所需,但目前对于中国产品质量的追索,如以临时修改标准等方式则超过了游戏规则的底线,有妖魔化之嫌。以此次在美国最大玩具商遭遇召回事件,导致中国玩具商人自杀一事为例,作为定单厂家,中国公司依美泰标准而作,而此次追索却直接将矛头指向贴牌厂家,显然有失公平。
总体而言,中国的出口产品属于国内质量最佳的产品。根据《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2006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85.1%。客观地说,中国一些出口厂家确实败坏了中国产品的信誉,但有关方面对此高度重视,我国已经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则提出三条具体应对之策:建立信用体系,加强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在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等不同层面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行定期发布机制。
中国制造的各种现象,其实是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各企业经济与政治利益博弈的必然产物。我们会继续看到围绕中国制造一拨又一拨无休止的博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等国家指责中国产品质量,意在以质量之剑扩大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但换个角度来看,压力的存在也可以促使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