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关注过国际市场,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寻求海外并购的机会。欧美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恐慌过中国制造,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来自中国的企业并购充满敌意。
如何消除欧美人心中的误解,让他们不至于担心从而减少排斥形成共容,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华尔街日报》开出的药方是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人学习。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大量鲸吞美国企业和资产,以致美国的国会议员、工会领袖和企业管理人士惊呼“日本人来了!”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1988年曾说:“一些人似乎担心,当他们拿起电话时,电话另一头的那个人会说‘Moshi!Moshi!’。”
这幅情景与今天何其相似,或许不少欧美人现在也在想,会不会哪一天拿起电话时,那边传来的声音会是“你好!”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消除美国人的排斥心理的?为了对不断增长的敌意做出回应,日本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策略以期被美国社会所接纳。由于多数官方批评都来自国会而不是州及地方政府,包括尼康、索尼、松下和东芝在内的众多日本公司都建立或扩大了驻华盛顿的代表机构,以期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积极的形象。目前,有37家日本公司在华盛顿设有这类代表处,这使日本成为在美国首都开设代表处第三多的国家。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致力于举办有关日本投资的各种论坛,发表证明日本投资对美国经济有益的研究报告。而与许多人所担心的截然相反,在美投资的日本公司经常聘用美国人担任高层管理职务,它们还从美国生产商那里购买资本货物。“中国企业也一样需要,向美国人证明,他们来不是为了掠夺资源占领市场,而是为了给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说。
“不管身处哪个行业,中国公司要想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还需要更精明老道地处理交易可能引起的政界反对声浪。”曾任克林顿政府副助理国务卿的DavidM.Marchick指出,中国公司需要表明态度,承诺要为当地创造工作机会、遵守美国法律法规、做一名好雇主,要像最好的美国公司那样学习融入到当地社区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