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嘉简介:
硕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原兰州歌舞剧院主要演员,在歌舞剧院工作6年期间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人民大会堂《红旗颂》七一晚会、北京世纪坛揭幕仪式等重大演出活动等。代表中国出访中东地区,参加巴比伦国际艺术节,表演独舞《蒙古人》;作为歌舞剧院主要演员参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舞剧”《大梦敦煌》全国巡演3年,达130余场。因工作表现突出,于2000年11月获兰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大梦敦煌》剧组先进工作者”奖牌证书。同时,还兼任歌舞剧院学员班的专业课教师,为学院的后备力量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主持人承担四川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对当代中国军旅题材舞蹈审美特征的研究”,“对敦煌舞手姿变化的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一本,在教学、科研、创新方面不断努力拼搏着。
记者: 舞蹈课对表演专业的学生有怎样的素质培养?
杨嘉:舞蹈课是表演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在戏剧影视演员的训练体系中,舞蹈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表演专业舞蹈训练的教学结构是有一定基本规律的,不是各种舞种和技术技能的独立教学,它是循序渐进的一种情感训练与肢体训练体系。它从最开始基本体态、体姿的训练,到躯干、四肢的控制协调能力的训练,进而到造型训练,在各种音乐旋律中的身体动律和各种舞蹈语汇的学习;然后让学生用肢体行为进行人物创造、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每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信心的树立,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启发性的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各种艺术都是抒情,舞蹈艺术尤其是。舞蹈训练与形体训练不同之处是在情感上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与启发培养,让学生在表演中更准确的表达情感。在舞蹈课授课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运用导入、启发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对舞蹈产生浓厚兴趣,带动学生将自己的舞蹈体验运用到各种认知上。通过掌握课堂节奏、学生情绪、充满热情地创造良好学习气氛,并且身体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规定的情境中,从而进入创造的境界。
记者: 请您谈谈舞台剧的兴起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
杨嘉 :现在新媒体艺术在舞台的应用中是非常普遍的,新媒体艺术应用于舞台艺术当中,也是科技背景下与舞台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科技对传统舞台艺术的冲击下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其产生离不开无数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的执著追求与不断实践探索。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审美档次,视觉效果、听觉效果都有着大大的飞跃,当然它的吸引力就变得更强了。从早期的仅提供表演空间的简单舞台到镜框式舞台的剧场;从人工手绘背景到运用数字影像制作背景;甚至从过去传统舞台到现在虚实统一的舞台空间,从传统演员全程表演到虚拟演员加入到舞台演出中,这一切都反映了科学技术带给舞台艺术的巨变。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樊瑛 张建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