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电商造“节”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企业报道  2016-06-24 17:35:59 阅读:

  ■ 黄春景 时评人

  京东618品质狂欢节带来的全民购物盛宴还在持续中,这场年中最大的促销活动已经超出了平台、行业的范畴,成为线上线下、各行各业争相进入的消费大狂欢。今年618期间,京东再创辉煌,6月1日-18日累计下单量超过亿单,移动端订单量占比高达85%。第三方发布的报告显示,618当天京东的流量远超其他电商平台。(6月20日《华西都市报》)

  又是一年618大促,618已从京东自己的店庆日演变为全民购物节,架势直逼双11。虽然京东方面不断标榜618取得重大突破,但对比双十一仍然有较大距离。京东本意是将618打造成如双十一般的购物节,不料被各位电商列强纷纷如法炮制,阿里、国美、苏宁、亚马逊等其他电商也随之参战,推出自己的低价活动,进一步挤压京东的低价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商竞争越是激烈越能从中获利。

  面对618大促,消费者在心动之余,往往仔细观察:这究竟是一轮真正的促销,还是忽悠消费者的一场大戏?去年618促销大战,大呼“上当”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先涨价再促销、订单无法生成、低价商品断货,被消费者总结为电商欺诈的三大现象。“说好的618狂欢节大促销呢?说好的618更便宜呢?最关键,我拖着严重疲惫的身体网购,就是听信了618会促销,会便宜,结果熬到最后,却还不如我不熬夜直接买便宜。”不少网民遭遇618大促涨价,纷纷吐槽以示不满。想不到,类似的“先涨价再促销”惯用伎俩仍然还是继续上演。

  看来,还是那句话,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商家们最爱造“节”,有“节”就有噱头,各种宣传各种大战,战来战去,商家个个赚的盆满钵满,消费者个个买的人仰马翻。造节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电商能造,群众能买,销量能上,皆大欢喜。问题在于,玩噱头、假促销这样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对电商没啥好处,如果电商光顾着促销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切身感受,引发更多消费者的反感,结果难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不难看出,不少消费者非常希望6月18日这天,买到实惠心仪的商品。遗憾的是,所谓的618大促,不过是合谋打出的营销噱头而已。那些所谓的打折让利大多言过其实,目的就是忽悠消费者买更多的商品,花更多的钱。由是观之,电商造“节”暴露出不少弊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种“劫”。倘若真是让利于民,多一些这样的“节”也无妨。但如果是借此炒作、玩噱头,这样的“节”不仅令人陷入审“节”疲劳,还会引起消费者的集体不满。

  当电商造“节”成了独角戏,失去了消费者的参与,试问这样的“节”还能维系多久?有鉴于此,电商尤须秉持“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的态度,以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报恩”心理来回馈大众,在促销中保质保量,维护诚信,才能为造“节”注入更大的活力和能量。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年来,电商造“节”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却在逐年消减,这一点应引起各电商企业的高度重视。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却难掩整体发展乏力的隐忧,电商们除了造“节”,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更多专题
在品牌战略下焕新蓝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以“曲线路径”救活企业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