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廖海金
从去年开始,全国多地纷纷控制或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治疗。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成为“医改新趋势”。据了解,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个中国人年平均消费抗生素138克,为美国的10倍。而在中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皆是肇因于抗生素的滥用。
诚然,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过度输液是“祸首”,“全国每年人均输液8瓶”即是例证,由此形成的“吊瓶森林”一度成为我国一些医院的特有场景。不可否认,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过度输液甚至“滥输液”则有害健康。专家指出,输液是在创口中给药,本身就是一次“小手术”。既存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也有感染风险。同时,不顾病情需要大量输液,小病大治,不仅存在健康风险,而且浪费医疗资源。
过度输液的危害性还在于,除了一些根本不需要输液的疾病经输液治疗而造成患者经济和医疗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过度输液会让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最终演变为令人谈之色变的“超级细菌”。当抗菌药的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我们就将面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巨大风险。此外,由于输液治疗属于直接作用于患者血液的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差错,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
正源于此,在西方一些国家,医生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采用静脉输液这种风险较高的方式。我国成为“输液大国”,不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其背后折射出我国医疗机制与体制、社会诚信、国民健康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缺失和不完善。
改善过度输液并非易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再造医疗的现实环境,去除选择性的掣肘,让医生、患者能够从容选择,使医疗行为回归到尊重科学、遵循道德伦理的轨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让老百姓改变有病就输液的思维惯性,认识到过度输液的危害性,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自觉抵制滥用抗生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