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往往比戏剧更具有曲折性和连锁反应。继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之后,社会救助法、慈善法已于近年列入人大和国务院立法计划。这一前一后两个点击率甚高的新闻事件,仿佛是一个巧妙的衔接和回应,让当下的公众和舆论同时关注到这样两个字:感恩。
网络上对取消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的举动有着各种评论。不少人认为“慈善不应该看受助者有没有回报”,也有观点质疑“感恩和索恩是不是都不厚道”。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委实背离了慈善的本意。无论到何时,感恩之心不可失。
以湖北事件为例,19位女企业家在有了一定经济财富之后回报社会,这是一件合理又合情的慈善义举。然而在她们真诚地向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之后,得到的却是冷漠。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女企业家是行善举者,但她们也是常人。作为公益慈善,她们的善举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如果面对的回报竟然是冷漠,那么先前付出的慈爱之心置于何处?那种真诚的关爱和帮助又情何以堪?
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尚有很大比例的贫困人口。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慈善救助也成为帮助贫困者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让慈善和感恩之心在社会上形成风气,让人情味儿更浓一点,让中华民族扶贫助困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显现出一个礼仪之邦的应有风度。
据悉,将要出台的慈善法主要是按照全面推进和必要规制的原则,对慈善的组织、慈善的捐赠、慈善的信托等方面进行规范。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对慈善义举的又一肯定和支持。随着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财富进入到慈善领域,未来的慈善法可以愈加规范慈善救助者的行为,那么被救助者呢?在没有相关规范法规出台前,感恩———是不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