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正标 金锐睿
8月25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首艘科考船——“电科1号”综合试验船承载着“电科梦”、“海洋梦”,承载着全体中国电科人的希望和祝福,启动首次航行,开赴海南。
回首“电科1号”的建造过程,从开工建设、到主体合拢、下水,到今年“七一”期间的试航,经历了330多个日夜的奋战。作为“船东”和牵头单位,中国电科下属公司中电科海信院机动部工作团队进驻船厂负责现场监造,付出了大量辛劳,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是一支“80后”团队,均具有船舶修造、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历,长期驻守在试验船建造现场,协调处理质量、安全与进度问题。他们举手投足透露着勤劳朴实的气息,展现出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船厂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重塑了他们的心性和容颜,其间的苦、辣、酸、甜别有一番滋味。
—— 苦 ——
先说生活环境。船厂地处长江江苏扬州段的一处荒滩上,冬季寒风大、夏季太阳热,距离城区有2个小时的车程,周边缺少公交、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生产生活非常不便。船厂办公条件简陋,食堂卫生条件有限,饭菜常常食不知味。
再说工作环境。船厂工作每天都面临严肃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问题。造船涉及多项高危作业和特种作业,焊接、打磨、喷涂、金属切割等作业往往产生有害气体、有害粉尘以及高强度噪音,一天下来,每个人身体都受不了,口罩也变得发黄、发黑,需要经常更换。
冬冷夏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安全健康隐患较大,成了船厂工作的真实写照。如此种种的苦, 反而激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他们憋着一股誓要干出一番事的劲,常常加班加点,每天的足迹踏遍船厂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电科1号”的热爱。
—— 辣 ——
火辣辣的阳光炙烤下,船厂偶尔也发生“辣”味十足的争吵场面。中国电科驻场团队在协调工程进度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安全关,一些问题经过反复的协调督促,得以解决。
某次由于设计原因,主机发电机等主要设备安装之后,机舱空间基本已满,没有预留空间用来维修保养。团队负责人欧盛春在协调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并带领大家与设计方、建造方反复协调甚至争论,通过种种办法终于协调下来。
队员张海清是一位严把质量安全关的“小辣椒”,具体到工人在船上抽烟、不戴安全帽、设备布置不合理、管路阀门破损等细微问题,他都仔细地一一记录在案,并监督整改。试验船艉部下方的机舱艉轴检修空间狭窄,仅有1个人孔盖可以上下。张海清克服没有扶手楼梯上下不便的困难,经常在船舶系泊试验阶段下去检查,每次上来浑身都是灰尘和油污。
—— 酸 ——
船厂工作,有技术活更有体力活,一阵忙碌之后往往全身酸痛。试验船的船载任务系统设备验收和安装,需要队员们亲自动手。队员屈骎宇回忆,有一次检查验收船上会议室的84寸一体机,因为仓库条件限制,测试的时候需要一直扶着80公斤重的一体机,还要时不时操作电脑,一段时间下来手臂酸痛不已。
而真正让大家感到酸楚的是对家人的愧疚之情,驻守船厂一线亏欠父母、妻子、儿女实在太多。离家的日子总是会思念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心里难免感到酸涩。由于船厂驻地偏远,工作生活比较闭塞,长时间工作直接影响未婚小伙子的交友,他们的父母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综合试验船离开船厂启动首航之际,也是整个建造团队的分别之时。然而,大家早已对试验船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对船厂的一草一木都已如此熟悉。参与试验船建造的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广州鑫泽船舶技术有限公司和扬州龙和造船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员工,在完成各自任务后也陆续辞行。回想船厂曾经热火朝天的建造场景,大家心中难免有不舍之情。
—— 甜 ——
“下午5点20分,我整理好满桌的图纸,收拾干净办公桌,离开座位走向更衣室。快走到门口,忍不住又偷着乐起来。”队员李明义因为一次早下班心里甜丝丝的。
的确,中国电科驻场团队是在苦、辣、酸中一路走过来的。大家已经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为了追赶雨雪耽误的时间,在现场与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也记不清多少次与施工人员、检验人员以及设计人员等为各种问题而爆发激烈争论;更记不清多少回匆匆挂断与家人的手机通话,迅速转入工作。而这一切的苦、辣、酸,如今都化为收获带来的“甜”——那是受到公司领导称赞、受到船厂同事支持的甜,那也是贡献青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甜。
“电科1号”综合试验船是中国电科第一艘综合电子试验船,也是中国电科“蓝海信息网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电科1号”将充分发挥作为海上机动信息节点、海上移动综合试验和工程运维平台的功用,探索打造我国海洋信息服务的崭新模式。
路遥知马力。这就是最可爱的中国电科人,他们在船厂工作的点点滴滴,真实地践行了中国电科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责任、创新、卓越、共享,为中国电科逐梦深蓝架起了飞翔的翅膀。
当两大国有航空公司“唇枪舌剑”,东航的股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状态之际,南方航空忽然宣布与东航携手开展合...
由于监管部门的漠然态度和监督不力,使“大承包”这种民营公交企业的经营方式演绎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