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节能减排,我们去年节约标准煤近50万吨,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这说明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寇炳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要继续加大节能调度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并将节能减排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主动加强技术改造。
肩负着人大和政协双重责任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欣喜地告诉记者,一方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新的节能纪录又在不断刷新。节能降耗还要靠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也正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周厚健说,比如随着欧洲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环保条例的颁布,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大家必须认真研究的工作。再比如澳大利亚从节能环保出发,对面市的LCD和PDP超薄电视进行专门测试并采用严格的星级评分制度,对达到一定节能环保要求的品牌才准其销售,耗电低的环保电视将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培育起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否则,随着国家及国际相关标准的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背负的法律风险和产品的各种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将越来越沉重,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有竞争力。
周厚健表示,用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问题,这是每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群体誓言。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可以节能降耗,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实在是一项当代受益、惠及子孙的‘绿色工程’”。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会长王熙慧如此表示。
王熙慧举例介绍说,近几年,随着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和原铝积累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再生铝资源也日益递增。废铝的回收利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再生铝是金属铝而不是矿物原料,所以其冶炼加工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此外,在废旧铝再生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比原铝生产全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少得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轻得多,大致仅相当于后者的10%。
王熙慧告诉记者,随着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再生铝的利用率,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铝生产的必然趋势。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循环经济目前虽有一定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应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加以解决。
在张晓阳看来,现行法律法规中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职责规定不够明确,有关企业和公众的权利义务也缺乏规范,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较差,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张晓阳举例说,天冠企业集团2006年开始调整原料结构,比国家政策转变先行一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仅靠企业自觉调整是不够的,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强科研攻关,加快产业化进程,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制定稀有矿产资源产业规划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稀有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矿产资源的整顿力度,坚决制止乱采乱挖、以探代采等违法行为;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探矿证、采矿证办理程序,从源头上杜绝违法勘察、开采和选矿加工活动,规范审批和管理。”洛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玉贤对记者如是说。
段玉贤认为,资源整合应以优并劣,扶优扶强,向优势企业集聚。他以钼业为例说明这种整合的必要性:“我国钼行业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无证勘查、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环境破坏严重,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产品附加值低。”
据介绍,世界已探明钼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美国、智利和中国,世界钼业市场主要被大型钼业跨国集团所操控,世界上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都把包括钼在内的十几种稀有金属的稳定供应纳入“国家能源资源战略规划”,建立储备基地,而我国由于没有钼产业发展规划,造成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致使钼产业的宏观运行发展上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建议国家对优势龙头钼业企业在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和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优势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段玉贤说。
着力开发核电新能源
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吕亚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刚刚过去的抗击冰雪的战斗中,由于煤的运输出现问题,使得电力运输也相应产生了问题,加上我国资源能源的日渐紧张,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而核能由于其高效环保的特性已经成为我们开发的重点项目,核电能否产业化,将是制约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环节。
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的上海电气,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撑,吕亚臣说,“目前,上海电气在发展核电上面临着两方面问题,首先是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其次是关键零部件不能自己完全制作。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核电技术,所以基本技术路线还无法确定,技术标准未能实现的前提下,要实现核能发电国产化难度就非常大。”
“因此,明确方向,尽快确定我们的技术路线、国内标准是当务之急”,吕亚臣建议,“政府在财政上要加大力度,要通过联合的自主创新,与高校合作,尽我们最大能力把国内资源利用好、开发好。”
如此,也就相应涉及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吕亚臣称,当前,高素质技术工人的紧缺成了企业发展的阻碍之一。他希望,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在教学和培训上要有方向性,可以选择与企业提前结合,使技术工人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去。
健全节能减排鼓励政策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各部委都相应出台了各项关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各种政策,为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现有的政策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以汽车业为例。针对我国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的现状,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站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战略发展高度上,从中央到地方,官产学研联动,制定一系列符合国情的、体系化的、鼓励优先发展节能环保型、高品质小排量车的法律法规政策,在销售环节的税费政策上真正体现对高品质小排量车的鼓励,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高品质小排量汽车,从而真正迎来小排量车大发展的春天。
她说,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节能减排”,国家已经将“节能环保”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汽车业“节能环保”的重要方面———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高品质小排量汽车,理应得到重点支持快速发展,成为市场主力。但实际却恰恰相反,最近几年,不管是在国产车还是进口车的销售中,小排量汽车市场的份额都呈减少趋势。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这个趋势势必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节能环保压力。
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家绪也表示,国家应尽快出台燃油税,同时给予小型车生产和消费在税收和征费方面更多的优惠,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尹家绪说,燃油税一旦开征,汽车的使用成本将直接与油耗成正比,小型车的使用成本优势将明显凸现,预计有超过40%的消费者改买小排量经济型车。出台燃油税主要是对大排量汽车的一种限制,国家应该给予小型车生产和消费在税收和征费方面更多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