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春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肆虐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造成公路瘫痪、电煤运输困难,电煤供应频频告急,近百座电厂的存煤低于警戒线,电力供应遇到巨大压力。加之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减少对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将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雪灾暴露了我国能源发展不平衡,发展核电在雪灾之后就显得尤为突出,国家也坚定了加快发展核电的决心。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核电等重大专项已经顺利通过国务院的常务会议,正式启动。
根据《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新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2300万千瓦。
发展核电不争事实
能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目前我国以传统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支撑了全国经济体系的发展,实现着全球贸易的增长。
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依靠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体系,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5年来,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同时,国内能源消费的总量亦大幅增长。200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6.78亿吨标准煤,而到了2007年则达到了26.55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5.8亿吨。虽然与国民经济总值发展相比能耗有所下降,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非常高,以传统燃煤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并无重大改变,现有煤的产能加上再建产能和新批准发证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28亿吨。巨大的煤炭产能和燃煤消费方式已成为中国经济有别于同等水平国家的经济特色。
目前中国能源的布局不是很平衡,从发电结构看,煤电约占74%,如果电力需求再翻一番,每年用煤就超过16亿吨,长距离的煤炭输送将加剧环境和运输压力;每年将新增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为500万吨和5326万吨以上,如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必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强势震荡,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减少对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将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按照中国的发展势头,即使加快水电、火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还有3200万千瓦到4000万千瓦的发电缺口,需要用其他形式的电去弥补。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今春50年一遇的冰冻雪灾缩短爆发周期,变成5年或者10年一次,那么,电煤供应紧张、大面积停电的局面有可能不断出现。能源革命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人们面前。
核电的燃料对交通依赖小。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每年需要燃料不到30吨,而同等容量的火电则需要300万吨煤。58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燃烧170多万吨标煤。因此,核电对交通造成的压力远远小于火电。
核电还是清洁能源,与水电、火电一起成为支撑世界电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991年4月,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此后,我国相继投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在沿海布点。到目前,我国拥有11个核能反应堆,907万千瓦的装机总量。2007年,中国核电站共生产620亿千瓦时的电量,但只占整个国家电力的2%。另外还有5组反应堆在建,容量共330万千瓦。这样,中国核电总发电能力到2010年将达到1000万千瓦。在全部31个核电国家中,中国电力构成里的核电比例最低,远低于法国的3/4和日本的1/4。
核电发展海外一览
进入21世纪以来,受高油价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重新审视核电在各国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核电作为满足能源需求、增进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座商业核电站投产以来,核电发展已历经50年。截至2006年,全世界运转中的核反应堆有435座,有29座以上在建设中,核电年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
拥有核能发电的31个国家中,俄罗斯有31座核反应堆在运转,5座在建设中,并有大的扩能计划。
日本有55座核反应堆在运转,1座在建设中,并计划使核能发电占电力份额从2006年的30%提高到后10年内的超过40%。
韩国于2006年投运第20座核反应堆,另一座在建设中,并已动工开始再建设2座,核能发电已供应其电力的39%。
欧洲总计有166座核反应堆在运转中,有6座在建设中。
芬兰、法国、保加利亚和乌克兰也有核能扩能计划。芬兰于2005年开始建设Olkiluoto-3核反应堆,该核反应堆是西欧自1991年以来第一套新建的核反应堆。
美国有103座核反应堆,提供电力份额19%。在过去几十年内,主要发展是改进了能力因子,现有核反应堆提高了输出电力,并提供技术进行了更新。现在48座核反应堆已进行了20年的更新,因此其技术转让寿命期为60年。美国核反应堆总计的3/4已进行了技术更新。
核电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能源消耗大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每一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包括核能发电。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上世纪70年代,国务院做出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与世界主要核电国家相比,我国的核能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业内人士指出,核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核电自主化程度低,核燃料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核电规模发展的需要,核技术应用产业化进展缓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
按照《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新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2300万千瓦,也就是说将有23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投入运营,并网发电。《规划》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至2800亿千瓦时;在目前在建和运行核电容量1696.8万千瓦的基础上,新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2300万千瓦。同时,考虑核电的后续发展,2020年末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1800万千瓦左右。
目前,我国沿海核电厂址容量可以满足运行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新增投产2300万千瓦的核电站,将主要从广西、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厂址中优先选择,并考虑在尚无核电的山东、福建、广西等沿海省(区)各安排一座核电站开工建设。除沿海厂址外,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内陆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核电厂址前期工作。《规划》指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核电厂址,可在沿海省份的厂址中选择,也可在上述内陆省份的厂址中选择,陆续开工建设。
“十一五”核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成投产田湾核电站;充分利用先进、成熟的二代改进核电技术,建设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核电工程,新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等一批新的核电项目;通过国际招标引进三代核电技术,建设浙江三门、山东海阳核电站工程。通过“十一五”核电批量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核电设计、建造自主化能力,建立核电设计、制造、建设的标准体系。
中国核电市场潜力很大,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全面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发展核电实现全赢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核电是目前惟一现实的、可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中央已经确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为实现目标,在未来10年至15年中,我国每年要开工建设3台核电机组,这不仅需要在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上实现跨越发展,而且在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上要得到大幅提升。核电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主要内容,在保证核电建设“又好又快又安全”发展的前提下,保持核电在能源结构的一定比例,促使其批量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化生产和研发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又可以保持我国经过几十年创业建立起来的核工业科研、开发、设计队伍,完善我国核工业体系,提高我国核工业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我国核大国的国际地位。
核电的加快发展必然使得与核电配套的上游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核燃料循环各环节生产能力到2020年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6倍。通过加大铀资源勘探力度、提高采冶技术水平、加快核燃料生产线能力建设、加快海外(国内)铀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商用燃料元件加工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我国加快核电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有关人士指出,发展核电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一次能源的多元化,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率较低,分布也不均匀,为保证我国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核能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其次,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大量发展燃煤电厂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