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源街道是宁海经济腾飞的标杆,占有宁海县经济半壁江山。”浙江宁海县人民政府桃源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张伟标自豪地告诉记者,街道辖区内拥有工业企业8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形成了模具制造、纺织服装、文教用品、橡塑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主导行业。2007年,全街道完成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同比增长31%;销售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缴税金1.4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三产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16%。
据了解,地处浙江宁海中部的桃源街道,是宁海县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桃源街道以建设“一流街道、现代城区”为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宁海县赋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一功能区位,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牢牢抓住作为宁海县城市建设“中突破”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大力推动城市建设,中等城市的框架已经全面拉开。
工业化提速
“一流街道”创建有平台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张伟标说,“我们街道辖区内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中国模具生产基地———宁海模具城,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我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抓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抓住招商引资、科技品牌、节能环保三个重点,全面打造新型工业体系。”
在这个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桃源街道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推出“嫁接式”招商引资形式,以企业现有的土地、厂房、设备等存量产权来寻求投资者租赁、合作,同时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在建项目全方位服务、投资项目经常性服务,充分利用“5·19”开游节、广交会等招商平台,切实引进了一些能带动产业升级、带动配套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街道连续3年获县招商引资银奖,2007年引进外资项目9个,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累计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030万美元,实到外资1803万美元。
同时,近年来桃源街道积极鼓励企业提升内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技改资金实际投入已达9.2亿元,如天阳电子、钛龙机械、方正汽车模具等企业的科技项目列入市级工业攻关项目,富海华压力容器制造的LJ-1250过滤器、金日泵业的Z-96塑料潜水泵等18项新产品列入市级新产品试产计划,方正汽车模具获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超拨电子通过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复评。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带来产品和企业的战略性优势,如意股份的“西林”牌液压搬运车荣膺“中国名牌”、康尔针织制衣的“康尔”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喜海锅业获“无行政区域商号”企业称号、圣豹电源的SBB铅酸蓄电池获“宁波名牌产品”称号。至此,全街道共拥有两个“中国名牌”、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国家免检”产品、两个“无行政区域商号”等“国字号”金字招牌。
此外,该街道重点加强了对年耗标准煤1000吨以上企业的监控,2007年全街道规模以上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能耗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节能的投入改造,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在注塑等耗电量较大的企业中,积极宣传推广变频节能技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渐增强,节能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城市化加劲
“现代城区”创建显雏形
西洋村是桃源街道东部的一个村庄,以前驾车到老城区大约要20分钟,但一条兴海路的建成立即拉近了西洋村与老城区的距离,“现在我们不用5分钟就能到老城区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葛文科表示。同时该村目前还在进行旧村改造,“改造全面完成后,我们这里将会变成一个崭新的居民小区,房子整齐有序,道路笔直宽敞,还有小公园、文化大楼等,现在连一些老城区的市民都买房落户到了西洋”。西洋村的可喜变化折射出桃源街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换个样”的城市发展历程。
在桃源街道重点项目工作总结中,有这样的一个数据:4年来,该街道完成公益性征地4400余亩。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根本上保证了县重点实事工程的顺利实施,意味着城市道路、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向桃源的延伸,意味着桃源现代城区建设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通八达的交通圈已然显现。国家交通主干线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甬台温铁路客运、货运站点设于街道西端,县内主干道———桃源北路、兴宁北路、金水路、时代大道、兴海北路陆续建成通车;今年回竹中路、西环线、金水西路等开工在即,属宁波半小时交通圈,距宁波机场30分钟车程、北仑港40分钟车程、杭州2小时车程。
未来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初步显现。科技园区、模具城、县物流园区中心、日处理量12万吨的城北污水处理厂等纷纷落户桃源,公安局、检察院、交警大队、质检中心、供电局、气象局等县部门行政大楼陆续进驻桃源;县果蔬市场、金海五星级酒店、金桥橡塑交易市场、兴海家园商贸区等一批三产项目一一引进。
城市新景观不断进驻,使其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格格不入,因此做好城中村改造、旧村改造工作,使城居合一,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笔。
竹口三村是桃源旧村改造中的重点部位,它地处宁海新城区中心,根据“从南至北、滚动开发、逐步推进”的方针,竹口三村改造项目共分四期进行,总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67万平方米,届时将可以解决4752户、约16632人的居住问题,里面学校、广场、商铺等配套设施完善,彻底改变竹口三村原先旧、脏、乱的居住环境,向人们展现一个优美、舒适、方便、错落有致的崭新居住空间。目前建筑面积32600多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竹口三村改造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其中9号、10号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共完成投资1800万元。
多村齐改、软硬件改革并举是桃源旧村改造中的一大特色。目前桃源街道34个行政村编制了改造规划,12个行政村启动了旧村改造,上桥、李和洋等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统一的新家园也陆续落成,从硬件上已逐步与城市居民社区相匹配。同时,该街道大力推进撤村建(并)居工作,使村民从软件上融入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在建立华庭、浦西社区的基础上,该街道于去年兴建了兴海、金桥社区,完成了新建、上桥等村的撤村建(并)居;2008年则又完成了赵家等18个行政村的撤村建居工作。
大力引进重点项目、推动城中村改造和旧村改造是桃源街道城市化进程的点睛之笔,那么,推动生态桃源建设、打造“水绿”品牌是桃源街道城市化进程的永恒之笔。
近年来,桃源街道不断完善“路网”、“水网”、“垃圾网”工程,村村通公路已成现实,把辖区内全部行政村纳入城市大水网工程今年将全面完成,19处垃圾堆放点的建立实现了街道统一垃圾处理的日产日清,对27个环境整治重点村每月进行考核奖励完善了环境整治的日常机制,“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日和活动月的开展推动了街道环境整治的高潮。
此外,桃源生态建设亮点纷呈,在桃源北路两旁建成了绵延上万米、占地6000亩的生态绿化林,成为城市“绿肺”;颜公河中心段及支流的整治力度加大,目前改造三期有序进行;全面消除“三沿五区”青山白化现象,建成11处生态墓地;鼓励企业推进各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意、豹王、康尔等企业相继通过了国家清洁生产验收。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
这是一个国企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书写了一个国企改革的特例,用11年时间兼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