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人往往对那些创造奇迹的企业心怀敬畏,专家学者也探寻企业的成功密码。然而,通过历史的回顾,其实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秘密,成功企业都是相似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企业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善于经营、科学管理,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生产出过硬的产品,打开消费市场。成功的经验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在有机胺产业中,形成规模的企业并不多,浙江建业的几十种围绕“胺”这个核心产品,从乙基胺、正丙基胺、异丙基胺、正丁基胺到贮备的异丁胺、正戊胺、吗啉等,实现多专业领域多元化并取得突出成绩,关键在于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
在发展历程中,浙江建业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品种;二是发展和完善自己开发的技术。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
“以人为本、经营先导、安全生产、科技兴企”。那句“科技兴企”的口号激励着多少“建业”人,在科技的崎岖路上艰难地攀登。董事长冯烈有一句口头禅:“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从1970年以来,冯烈先后完成数十项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开发项目。在长期技术工作积累中,冯烈具有扎实的化工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建业厂长兼总工程师后致力于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几次成功技改、扩建项目中,都是和他过硬的技术和理论功底分不开的。
在建业,不仅冯烈有这种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建业上上下下的共识。
一位营销员曾经对当时还是乙基胺车间主任、工程师的陈新发说,用户需要三乙胺产品,公司那么多的一、二乙胺产品同时生产出来,三乙胺产品却不能随意生产,营销人员很被动。技术人员如果有本事,营销人员要什么产品,技术人员就应能生产出什么产品。
这句话刺激了陈新发,他非要生产出不同产品来不可。连续几个月,陈新发日夜泡在车间里,设计了无数张图纸,查过无数遍塔釜,从工艺流程、设备装置、管道走向中去寻找自由调整乙基胺系列产品比例的最佳技改方案。由于劳累,他的牙开始疼痛,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后来干脆上医院拔了,轻装上阵。最终,此项全国独一无二的技改项目获得成功。他因对一期工程三乙胺产品工艺进行成功改进,成为去年建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得主。
从建业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科技兴企”在建业化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有效实践。浙江建业能占据我国乙基胺龙头老大的地位,依靠的就是对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技术的不断创新丰富强化着建业化工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技术人员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那次的大修,企业请了外单位科技人员来安装调试,而他们只能当下手。至今,谈起这件事情,他们还感到羞愧。因为在整个大修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要靠边站。但在这次大修中,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起全部本专业的技改任务。大到电脑程序设计和运用,小到一个小键盘的改装。在技改中,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装、几万米电线的更新、几万只仪表的安装、几十个电脑程序的改进。7月,南方多变的天,忽而烈日当头,忽而狂风骤雨。他们不顾恶劣天气,始终坚持工作。
作为化工企业,环保压力非常大,达到或超过环保标准,技术是基础。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减轻环保压力。建业在环保方面,也是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这一难题。
关于增塑剂废水问题,建业的技术人员可谓煞费苦心。先是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治理方案,包括国内大学和台湾某驻杭环保企业,大约有15家环保研究机构应征,但大多数方案所需资金动辄数百万元,建业虽然有这个出资能力,但其方案多有斟酌和修改之处。于是,他们决心走一条自力更生的治理之路。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试验,他们把购进的一套50万元的污水处理装置加以改进,创造了一套以物理和化学手段相结合的独特办法,使排污量由每吨产品的1.4吨废水降至0.2吨,污染指数降低10倍,仅是国家排放标准含量的1/2。该装置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并得到全市的通报表彰。
而令建业技术人员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解决环保问题时,竟在无意间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这项技术和工艺完全可以申请专利。
继1997年成功开发异丙胺系列产品后,建业又开发了正丁基胺系列的一、二、三正丁胺产品,正丙基胺系列的一、二、三正丙胺产品也投入了生产。至此,建业公司不仅在低碳胺的总量上位居全国第一,产品的品种已多达四大系列11个品种,也成为全国之最,建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卓著。
技术成果多元产品
在乙基胺系列产品成为建业化工主要利润源泉之后,建业化工的技术人员又将目光盯在了正丁基胺上。长期以来,我国正丁基胺一直依赖进口,每年的需求量约为3500吨,国际上正丁基胺的需求量为1.5万吨。国内只有个别厂家能够生产一正丁胺、二正丁胺,不能生产三正丁胺,且由于工艺落后、质量不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浙江建业的技术人员通过与国外专家的交流以及国内教授的指点,汇通中外,打通了环节、攻克了难关,终于成功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一、二、三正丁基胺装置,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9.5%以上。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并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而在此项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通过自主创新开发了新型的催化剂,并在连续气相合成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上进行创新。这两个关键技术的解决,使单套设备可联产一、二、三正丁基胺产品,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其中的产物比例,实现了柔性生产。
正丁基胺开发成功后,他们又瞄准了当时国内市场用量大但尚无生产的正丙基胺这个空当产品。建业化工以合作单位浙江大学为技术支撑,在教授、专家指点下,反复实验,摸索数据,中试成功后又建成了工业装置,产品投产后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等水平,并通过了有中科院院士参加的新产品鉴定。从此,一、二、三正丙胺一举结束了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其中,二正丙胺产品由国家经贸委认定为200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
正丁基胺、正丙基胺产品的试制成功,使建业化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奠定了在低碳脂肪胺生产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但技术人员仍不满足,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对异丙胺产品项目的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进行大胆创新,使产量实现月月递增。如今,建业化工已经能生产20个品种的有机胺产品,除了投入工业化生产之外,公司还积极开发低碳脂肪胺的其它产品作为技术储备,如仲丁胺、异丁胺、叔丁胺、正戊胺、异戊胺等。
催化剂技术是有机胺生产的关键核心技术,国外一直在这方面予以封锁,即使花很大的代价也不肯转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机胺的发展。为了突破技术封锁,公司专门组织人员,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经过了多年的攻关,成功完成了催化剂制备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打破了有机胺催化剂由发达国家高价垄断的局面。与国外催化剂相比,自主研发的催化剂具有成本低、转化率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并成功用于有机胺的生产当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从而使我国能完全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有机胺产品,并极大地提高了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凭着过硬的技术,浙江建业在中国有机胺市场中奠定了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2008年3月,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浙江建德召开国标工作会,确定一乙胺、二乙胺、三乙胺、一异丙胺、二异丙胺、有机胺分析方法等6个国家标准由建业负责起草。
科技创新加大投入
多年来,浙江建业始终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浙江建业是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公司花巨资建立了有机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配备了专用的试验设备、检测仪器以及满足有机胺产品开发特点的中试车间,公司确保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并通过迅速将开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滚动开发。中心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科技人员队伍,并同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发中心集中了公司的主要研发力量,承担了公司的主要研发及技术支持工作,经过研发中心的开发和产学研技术合作,公司有机胺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保障了公司有机胺技术不断完善,使公司的有机胺生产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确保了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创新,使原有的有机胺行业格局被逐步打破,从而不断生产出适合于各行业需要的新品种。生产量由仅满足部分国内市场发展成为主导国内市场,并大量出口创汇;产品由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产品,增强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建业经验创新榜样
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浙江建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10多年来致力技术创新中获得的。在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主导技术研发,企业只管生产的科技体制的历史背景下,浙江建业的创新精神、创新成果更具有了特殊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作为传统企业的建业化工,正逐步由生产型转变为科研型,并成为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的一个成功范例。
10年间,中国有机胺市场经过了两轮大洗牌,很多企业消失了,但浙江建业却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快做强做大,其中的关键就是依靠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专业领域多元化道路,成为国内最大的有机胺供应商。同时,企业处理好了做强做大与多元化的关系。企业做强势必做专、做深、做精,没有专、深、精,就没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多元化的产业战略是一个前瞻性的战略,对未来市场没有充分的把握,势必会陷入困局。经过1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相信,具有非凡战略控制力和自主创新的浙江建业,必将以打造实力为目标,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些人往往对那些创造奇迹的企业心怀敬畏,专家学者也探寻企业的成功密码。然而,通过历史的回顾,其实这些...
1月29日的清晨,气温骤降到只有5度,刺骨的寒风就像冰碴子呼呼吹到人脸上,可是在尘土飞扬的生米南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