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东方电气,当走进宽敞明亮充满现代气息的办公大楼,或是在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生产线面前叹服不已的时候,你怎么也联想不到几年前令东方人难以忘怀的景象:部分企业发不出工资、职工下岗分流,企业举步维艰,企业和职工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何谈发展。
2002年,东方电气的发电设备产量还只有4450MW,而到了2007年,东方电气完成发电设备总产量已超过33309MW,5年期间产量翻了近10倍,并连续4年保持了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的记录。2007年11月,东方电气集团主业资产实现整体上市。
是什么原因使东方电气在短时间内从困境走向辉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引领东方电气从发展低潮走向辉煌的企业主要负责人之一,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斯泽夫。
苦寒磨砺
东方电气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是党中央确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上世纪末,受宏观经济影响,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1999年到2001年,由于中国不上常规火电站项目,东方电气面临生存危机。以其旗下的子企业东方电机为例,一个有上万名职工的大企业,一年的产量只有1520MW,销售收入不足5亿元。2001年,东方电气亏损5亿多元。
1999年6月,时任德阳市副市长的斯泽夫临危受命,回到东方电气担任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地方政府舍不得这位懂工业且年轻有为的干部。时任省委书记和斯泽夫谈话:“现在的副市长有100个人可以挑选,但东方电机的老总就你最合适。”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在企业摸爬滚打的斯泽夫,非常清楚地看到回到东方电机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而以他的学历、阅历、能力和年龄,留在地方将有坦荡的仕途。然而,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
上任伊始,斯泽夫面对极其困难的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他深知,改革是让企业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在这一时期,东方电机先后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至今这个企业的职工们还记忆犹新。当年的一项改革是,从干部到职工普遍降低工资标准,硬是挤出一部分资金,为后续发展的技改项目和生产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开工不足,就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练兵,将35岁以下的职工组织起来开展培训学习;实施轮岗制,让员工轮流上班,尽力让员工在困难时期有饭吃,从而稳定了职工队伍。在东方电机最困难的3年中,斯泽夫和他的团队厉兵秣马,等待发展机遇。在采访中,斯泽夫还回顾了他在2001年召开东方电机全体员工大会时的情景:企业陷入发展低谷,士气不振。我们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得出“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的结论。同时就组织技改项目开展原材料的储备采购等工作做了积极动员,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有备者。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的好转,经历了大刀阔斧改革的东方电机,迎着市场曙光戎装上阵,迅速摆脱亏损逆境。2002年,东方电机扭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生产积极性高涨,特别是自主开发的三峡水轮机转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得到三峡总公司的高度评价。2003年,企业开始步入飞跃发展的轨道……
根本动力和进步源泉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创新才会有核心竞争力。2006年,国家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在国家领导人的报告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个主题:自主创新,明确提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斯泽夫对记者说。
2003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任命斯泽夫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从此又开始了新的发展、改革和集团化管理之路。自2003年以来,东方电气积极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提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自主创新,每年用于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达6亿多元,这样的投入在国内同行业中是不多见的。
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和制造技术上,在东方电气的改革和管理领域,也处处迸发着创新的火花。去年,东方电气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换股要约收购的先例。
斯泽夫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紧紧抓住国内发电设备市场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技术与自我创新相结合,使东方电气形成了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气电“五电”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
“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能力是不能引进的。”斯泽夫说,起初,东方电气只是单纯地引进国外技术,但这远远不够。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东方电气先后自主研制成功了当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龙羊峡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和葛洲坝巨型轴流转浆式水电机组,这些机组至今仍保留着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记录。东方电气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成功制造了高国产化率的重型燃机机组,并在厂内实现了一次点火试车成功、一次超速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200MW以上重型燃机的研制空白。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中,东方电气成功获得自行设计制造右岸机组4台700MW水电机组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合同,并投入巨资进行了二次开发和创新,最终结束了我国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依赖国外的历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30年。
成功的背后
人生中的选择,常常只有几步,却决定着人的一生。同样,斯泽夫曾经面临着人生几次重大的选择。
自身良好的文化背景,善于学习,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使斯泽夫愈加富有魅力。采访中,我们提到他个人的成就,但他却坦然一笑说,虽然个人的努力很关键,但是从个人的经历来看,个人的成功跟东方的文化分割不开。他强调:东方的文化孕育了我,给了我智慧与力量,更给了我展现才华的舞台。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成长经历,斯泽夫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机遇,斯泽夫谦虚地说自己是赶上了“文革”后的人才断层、开放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电力工业大发展等机遇,才取得了一些成绩;最后是业绩,不断取得的成果是最终证明自己价值的有力证据。
至于企业成功的要素,斯泽夫自有他的理解,早在1999年任东方电机总经理时,他就说:“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技术先进的产品和优秀的领导集体是企业成功的三要素。”
“是东方给了我平台。”斯泽夫说。采访中,斯泽夫始终在强调一点,那就是东方电气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并不只是靠一两个人的能耐,而是全部东方人努力的结果。
令斯泽夫感慨万千的一件事是,在东方电气不懈追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当年在资金极度匮乏,一无政策,二无市场依托的情况下,老一代东方人自己筹集资金数千万元开发300MW机组,终于产出了“争气机”。这是胆略和气魄的体现,“80年代的1000多万元可是天价啊!”斯泽夫不胜唏嘘。
“我们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装备世界。”说这句话时,斯泽夫浑身上下充满着一股豪气。
作为我国的大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东方电气集团肩负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任。斯泽夫认为,东方电气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政府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的大力推进让东方电气看到了希望。因此,东方人在充满自豪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承担起振兴民族装备制造工业的社会责任。“作为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是东方人始终的追求,也是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斯泽夫坚定地说。
去年,东方电气为三峡右岸电厂设计制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台700MW级水轮发展机组中的第一台机组,不久后第二台机组也投入商业运营;承造两台广东省岭澳核电站二期百万等级核电机组;承接了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项目1期汽轮发电机组等订单……
斯泽夫说:“企业要发展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办事。”他认为东方电气今后还要进一步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去。实际上,东方电气集团也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制造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已达到世界一流。同时,产品性价比也比国外产品高。
近期,东方电气与巴基斯坦电力公司在巴签署了大型联合循环电站总承包合同;与德国科孚德公司签订风机变频器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等,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步伐。
2007年是东方电气“国际市场开拓年”,一年过后,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全年新增订货800亿元中,有27亿美元来自国际市场。
斯泽夫表示,东方电气的国际化绝不仅仅满足于外销产品、获得订单,而是要从产品到技术、管理、品牌甚至资本的国际化,实现真正的全球化经营。
在东方电气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里面,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企业、员工和谐统一”,让员工与企业同成长,企业与社会共进步。斯泽夫的理解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求尽自己的所能搞好企业,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让员工充分享受到劳动后的快乐。斯泽夫很自豪地说,“我们留得住人才,就是因为我们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让员工在工作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东方电气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优化火电、水电,大力发展气电、风电、核电以及利用太阳能、潮汐发电等新兴绿色能源。这也是企业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东方电气目前已形成了火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环保产品等完备的产品格局。在核电方面,东方电气拥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技术,既能生产核岛,也能生产常规岛,并且是岭澳二期核电站主设备制造商,大型核电制造基地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风电方面,公司正加快自主研发和扩建产能,目前在国内风电市场的份额已达到11%。有关数据显示,相较2006年,2010年国内水电、核电、风电的基本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可达到10.2%、9.7%和27.4%,其中2007年至2009年,国内风电年均新增装机约为200万千瓦。
东方电气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在贫困山区建立了“东方电气希望小学”,让东方的爱心源源不断地延伸。
后记:儒雅、博学、健谈的斯泽夫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史记》里的一句话:明起东方,日归于西。东方代表着光明,预示着东方电气将蒸蒸日上。通过他的谈话,记者也清楚地看到东方电气正如初生的太阳,朝气蓬勃、后劲十足。
上世纪末,受宏观经济影响,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1999年到2001年,由于中国不上常规火电站项目...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