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一直有一个企盼,那就是成为世界级企业,为此,很多企业把能否走向世界作为衡量企业进步的终极目标。一时间,我国成为出口大国,“中国制造”充斥世界,世界工厂似乎真的在中国了。然而,好景不长,从去年开始,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衰退,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出现了困难。随后,我国经济、企业界出现了不同声音
近年,上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对当前经济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在未来20年间,中国在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后,还会快速发展几十年。到2050年,中国经济容量将是美国的2至3倍,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将是美国企业的2倍。
不管林教授预测的准确度如何,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任何人为力量无法阻挡的。目前,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很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企业却开始崭露头角,腾讯、分众、蒙牛等很多本土品牌,走在了一些号称“世界工厂”前列,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走出去战略。
如果正如林毅夫教授预测,那么30年后我们准备好了吗?首先要从意识上改变自己的看法,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企业加速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世界500强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在中国设店办厂,输入自己的品牌和文化。而我们却舍近求远,放着庞大的市场而不顾,拼着命地用廉价的商品去挤占别人的市场,以至我国很多家喻户晓的品牌,却在30年间有90%消亡了。现在出口受挫并不仅仅是产品问题,而是我们忽视了国内市场本身的容量和不断变化的生产成本。如果30年后中国的市场容量与美国相当,我们身边将会发生多大变化。
其次,国内市场更需要创新。虽然,我们在合资合作中短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补偿,但到头来我们还是不得不走自主创新之路。汽车产业就是一个痛苦的例子,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世界少数先进企业手中,国内企业眼看着巨大市场,只能靠组装生存,帮着为他人挣钱。现在国内市场已国际化,虽生在本土,没有杀手锏,照样死路一条。活路唯有自主创新,注重国内市场并非不走出去。走出去是正确的,看怎么走,靠低成本加工类产品,或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国外市场,已明显行不通。因此,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附价值产品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再者就是管理,先进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中国企业必须在与国外企业巨头竞争与合作中,吸纳人家的管理精髓,并结合自身管理的特点,实现本土化、民族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这样才会在争夺本土市场上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0年很长,30年也很短。人家进入我国市场准备了30年,而我们与之在本土竞争才刚刚开始,如果现在不行动,30年到了,你凭什么面对本土市场。30年后,当中国成为一个内需不断放大的大国,按林毅夫教授的话说,“这是中国企业的幸福,但是,幸福只留给那些已经为迎接它到来做好准备的人。”
化工、化学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
走进帐篷之前,本来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并略有紧张,想到孩子们遭受了如此大的地震灾难后状态一定会很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