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十年多磨砺辉煌“晋柳王”

企业报道  2016-12-29 10:15:20 阅读:
核心提示:晋,山西省的简称;柳,产煤大县柳林;王,至尊无敌王者。三者合一,不言而喻。有专家称,产自贺西矿的“晋柳王”是“煤中瑰宝”

 

  晋,山西省的简称;柳,产煤大县柳林;王,至尊无敌王者。三者合一,不言而喻。有专家称,产自贺西矿的“晋柳王”是“煤中瑰宝”;有人感叹,“晋柳王”的诞生是煤炭业内一个奇迹;有人称赞,汾西矿业集团开创了国有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之先河……汾西人坚定一个信念:贺西是汾西人大踏步走出一条改革发展新道路结出的硕果,是国有煤矿成功改革发展的代表、见证乃至缩影;贺西人憧憬一个未来:再过2年,井下又会有两个现代化的工作面投产,将达到300万吨的年产量;再过3年,作为汾西主力矿井的职工,他们不但有更高的收入,新规划的广场和绿地还让他们有花园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次大胆的探索

  一腔沸腾的热血

  一路艰辛的征程

  一座永远的丰碑

  翻开贺西矿企业文化手册,扉页上《贺西魂》里这样几句话似乎更能概括出贺西矿10年一路走来的探索、艰辛、坎坷和辉煌。

  拓荒之年

  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8年,受国家限制使用高硫煤和煤炭市场持续疲软的双重制约,主产高硫煤的汾西矿业集团一时举步维艰,面临着“煤从哪里来,钱从哪里赚,人往哪里去”的严峻考验,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汾西矿业集团党委书记王荣生心里充满了感慨:“那时我们职工平均工资还开不到200元钱,家里人口多的吃饭都成问题,有的职工家属到市场上去拣小菜贩卖不掉的菜叶子回去吃。看着那种情形,我们当领导的真是心酸啊!”不能就这样等待!必须主动出击!困境中,集团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大胆抉择,作出了二次创业,“西进”寻找资源的决策,责成水峪矿具体负责执行,由此拉开了集团公司调整产品,实行低成本扩张的序幕。

  筹备组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先后考查了孟南庄、白家嫣等诸多小煤窑。经过一番努力,1998年5月15日汾西买断了原柳林县劳动服务公司经营的贺西煤矿,原因是这家煤矿交通相对便利、资源完整、地质较好。汾西人成了兼并小煤矿的先行者!经过前期多轮磋商,1998年5月17日,以水峪矿矿长助理秦灿为代表的一班人正式进驻贺西,打响了集团公司“西进”开发资源的第一枪。

  当时的贺西小煤窑井巷废弃,设备锈蚀、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一派萧条,附近的村民生活贫困,几个月吃不上一回肉,甚至落后到连过年的春联都不知道怎么贴,有人把左右联合起来贴到了一块。

  “其实,我们那时候应该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没有行业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勇气和智慧在困境中闯出一条新路。”现任贺西矿矿长的贺志宏当年担任开发、建设贺西矿的总工程师,一幕幕难忘的往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在最困难时期,我们也打过退堂鼓,是集团领导的鼓励和肯定坚定了大家的信心。贺西的建设者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曾仅用12天的时间就安装完成了一个工作面,在紧张的安装过程中,有的职工累得坐在地上就睡着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当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的回报。贺西就如同汾西人孕育、抚养起来的孩子,我们亲眼看着他诞生、看着他成长、看着他壮大。”

  改革之举

  筑起“西进”战略桥头堡

  改革必然会引发强烈震动,汾西人开发贺西之举也同样面临重重困难,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难题之一:在贺西开采煤炭必须是竖井生产,虽同属煤炭生产,但汾西人一直从事的是斜井生产,大家对竖井工艺知之甚少。

  难题之二:贺西矿为高瓦斯矿井,瓦斯管理难度大,在开发贺西矿之前,汾西所属的矿井全部是低瓦斯矿井,对高瓦斯矿井了解和接触较少。

  难题之三:地矿协作成功少,虽说当时国家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但地矿协作的成功范例少之又少。

  难题之四:依法办矿手续多。山西省内尚未有国企兼并地方的先例,有关法律法规停留在文件上,对政策的理解、对照执行只有过程,没有付诸实施。

  难题之五:生产系统不合理。小煤窑的开采方式是小进大出的破坏性开采,井巷、采掘都不按规程施工,运到贺西的机械化设备用不上,职工们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无奈感慨。

  摆在汾西人面前的难题还远远不止这些,贺西的水文地质资料少,采区布置、生产组织没有依据,对贺西的开发者来说,井下井上的一切都如同一张白纸,一切只能从头再来。

  怎么办?具有远见卓识的集团领导班子很快给出了答案:迎难而上,绝不退缩!

  就在1998年5月17日汾西人正式进驻贺西当天,贺西矿的第一批建设者就进行了分工。18日,机电、供应、地测等部门着手进行了财产初步移交。19日,一个意味着汾西人坚定决心的特殊“三大纪律”和年度工作宗旨出台。三大纪律是:不赌博、不酗酒、不扰民。工作宗旨是:以建设正规矿井为目标,因地制宜、完善系统、强化管理、平行作业(三条线)、综合治理,初步建设符合规程条件的安全生产矿井。

  距离1998年5月17日那一天,整整10年过去了,正是当年的改革之举,筑起了汾西“西进”战略的坚固桥头堡。

  创业之初

  挺直坚强的脊梁

  有人形容10年前汾西人的“西进”是一次“追逐太阳的征程”,在这次征程中,建设者们付出了难以想像的艰辛。“正因为我们的建设者们发扬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才有了今天贺西的辉煌,有了‘晋柳王’的辉煌。”贺西矿党委书记姚宝珠说。

  人们也许难以相信,当年,因为矿上没有业余文化生活,没电视、没报纸,看星星、数星星竟然是贺西矿的建设者们最惬意的业余生活。“大碗面”也成了大家的“当家饭”,多天不换样,谁也不特殊。没有房子,大伙儿就睡十几个人一间的大通铺;没有澡堂洗澡,大家就安上上下水道,一人一盆水轮流洗,冬天也不例外。

  生活的艰苦还不止这些,不服水土、疾病侵扰也是无法回避的难题,贺西水质硬,许多职工刚来几天没有大碍,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四肢乏力、头重脚轻、精神倦怠并伴随腹泻的症状。症状疑似重感冒,但治疗却没有效果,而且这种病持续10几天至20多天,很多人都躲不过这一关。

  在最困难时期,汾西的建设者们挺直了坚强的脊梁!生活虽然艰辛,创业的激情却使大家精神饱满,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没有人有抱怨,没有人退缩。

  生产日渐有了起色,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也随之传来:1998年9月,贺西煤的精煤样品,在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得到了有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等诸多优点的检验报告,得到了煤炭进出口专家的高度评价:“这种主焦煤在国际上是最好的。”这个结论让贺西人增强了信心,产品不久打入了宝钢、邯钢等国内知名企业市场,并远销韩国、印度,为集团公司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市场的大门。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第一次从井下开采出贺西煤的情形,尽管那时用的还是炮采,用的还是平车,可那一刻我们太激动了。”贺西矿调度室主任靳云茂当年是综掘队队长,他说,进驻贺西后,集团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我们昼夜奋战,很多人接连几个月都不能回一次家,职工当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大家当时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贺西矿早日正式投产。技改后,我们上了矿里的第一台综掘机,那时候用的还是矮型综掘机,可就是那台综掘机,让我率领工友们开始了在贺西开展现代化采煤的历程。”如今,在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几次大规模技术改造,贺西矿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矿井屹立在世人面前。

  成功之路

  贺西“晋柳王”叫响全国对汾西来说,贺西的意义更加深远。1998年,贺西煤得到权威部门高度肯定后,集团公司立即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晋柳王”商标,“晋柳王”很快有了市场知名度,也使得原来汾西矿业集团主产动力煤和高硫主焦煤的影响得以转变,企业市场占有率、社会影响力也同步提高。汾西人得到“晋柳王”这个宝贝后,企业经济效益也明显得到改善,职工和家属从贫困中走了出来。贺西的开发建设不仅是国有煤矿兼并地方煤矿的成功典范,也开创了山西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2001年元月,原山西省副省长王显政在视察贺西煤矿时指出:“贺西煤矿是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新产物。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占得了时机,掌握了实质,建立了新体制,创造了新模式,给汾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探索出了一条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之路。”同年3月在柳林县召开的山西省煤矿改革发展现场会上,山西省领导作出这样的评价:“汾西与柳林分别利用各自优势实行强强联合,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这对大型煤矿企业改革谋求新的出路具有榜样作用,今后,要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和经验。”

  开发贺西是探索之举、改革之举,随着汾西人在贺西站稳脚跟、逐渐壮大,为集团大规模战略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便有了同在柳林的双柳煤矿也于1999年进入了汾西人的怀抱。这也为随后的中兴、曙光等煤矿的接连开发留下了伏笔。

  王荣生说:“贺西的建设也实现了地矿互利双赢。如今,贺西矿所在的贺家社村的村民告别了贫困,许多人盖上了砖瓦房甚至两层楼的别墅,矿里在招用农民轮换工、捐资助学、修路筑桥等方面大力支持地方,带领村民奔向了一个小康社区。”

  村民穆向荣现在是贺西矿的工人,他说,自己原来靠种地为生,家里困难得每天只吃两顿饭,开发贺西后,头脑灵活的他在矿区边上盖起了15间房子,以每间每月150元的价格全部租给矿上的职工,自己也成了矿上的农民轮换工,现在,家里每天都有肉吃,所有家电一应俱全。

  10年之后,当“贺西现象”、“贺西效率”等词越来越被业内所熟知时,贺西人并没有停止奋进的步伐,他们要让“晋柳王”创造更多的奇迹。

更多专题
辽宁成大要做领跑者

辽宁成大原是单一的国有外贸企业———辽宁省针棉毛织品进出口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出口贸易放开,国有外...

在京闽徽两商聚皖谋共赢

“硬件不足软件补”,安徽省通过效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使政府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