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然而,中国的资源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却在市场交换中被国外的品牌拿走了,这几乎成了整个中国企业界司空见惯的现象。
然而,当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通过千百万次的重复令我们习以为常的时候,谁能认识到这却是一个最大的不正常!一个泱泱大国,如果不能在自己的产业界打造出驰骋世界的民族品牌,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因为只有民族品牌的崛起才是民族经济振兴的核心象征,而尽管外资培育的世界品牌也在我们的视野中群芳争艳般地招摇,但那不过是别人的鲜花绽放在我们的田地里而已。
于是,我们重新高举起民族品牌振兴的旗帜,并从日韩模式和拉美模式截然相反地对比中审视并反思中国工业化的方向。由此产生一个充满辩证法色彩的反问是,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然而,世界如何才能成为中国的世界?
世界名牌中国造
当国人纷纷趋之若鹜地拜倒在洋品牌的“石榴裙”下并以消费洋品牌为荣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一些民族品牌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这种崛起首先表现在产品品质上,一个令国人不应该妄自菲薄的事实是,许多世界名牌,尤其是我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销售的世界名牌大都是中国制造的。
这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制造的一些产品与国外的产品在内在质量上并没有本质区别。然而,在品牌消费领域,崇洋媚外的消费惯性依然在相当的范围内长期存在,这种市场惯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近年,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与民族双星品牌研讨会”上呼吁:到唤醒国人民族品牌意识的时候了!
汪海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出了一大批品牌和民族品牌。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民族品牌不仅在我国消费者中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中还不被广泛认同,而且在舆论界、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也存在着模糊认识。
有专家对汪海的观点表示认同,他们认为,中国给予外国企业过多的优惠对民族品牌的发展造成了政策上的不平等。以耐克为例,它在中国的生产成本非常低廉,然而品牌的溢价作用却让它拿走大量的利润,尽管双星高档鞋从材料、款式上和耐克没有太大差别,在品质与档次上完全可以和耐克媲美,但由于中国人不认同自己的品牌,使得双星难以赢得同等的市场地位。
中国是制鞋大国,鞋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产品每双鞋的平均价格只有1.12美元,而国外一双名牌鞋在中国的加工费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中国皮鞋出口价格平均每双只有7美元,几乎是国际皮革市场最便宜的。这说明,做同样的工作,我们许多企业付出的汗水和代价要比世界名牌高得多,但价值却比人家低得多,可见振兴民族品牌是多么重要。
在其他行业,很多的世界名牌也都是在中国制造的。我们应该承认,能够为世界名牌进行加工生产也是中国制造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也恰恰证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已经到了足以打造自主品牌和民族品牌的时候了。
经济学家认为,真正的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中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相对垄断的主要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仅靠为别人代工就可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也没有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不拥有属于自己的成批的世界级品牌。
因此,中国企业应培育出更多“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牌,使中国成为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名牌的经济强国,而不应成为世界名牌的加工厂。
民族品牌当自强
当然,民族品牌要赢得市场,除了需要民族品牌意识的觉醒之外,还需要自身增强内功,在技术和营销上发力。
一个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规律是,品牌绝不仅仅是产品的物质属性,而且还包含着文化方面的精神属性,品牌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尽管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物质层面与世界品牌相差无几,但在品牌的文化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与世界名牌相比,民族品牌在营销策略和手段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早在两年前举行的“中国名牌论坛”上,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艾丰就曾经指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除了产品必备的品质和服务水准,还应该适当加入文化理念和现代营销,这一思想将长期适用于民族品牌。
他认为,中国的皮革、家电、服装、纺织业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品质方面基本上都居世界第一,因此是最有可能向世界名牌进军的产业,在中国这些产业中,已经形成了若干参与世界竞争的名牌企业,并拥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而事实上,双星品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早在1987年,双星就曾经以召回劣质鞋的非常之举名扬四海,而这,除了类似海尔砸冰箱的营销策略之外,更体现了双星对市场和消费者的负责与关爱。而汪海本人也在此时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于是,此后的双星一直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
此外,在营销上,双星也屡开先河,频领风气之先。双星是第一家为女排姑娘成功研制中国人自己的专业排球鞋的品牌;第一家召开新闻界座谈会、扩大双星知名度的企业;第一家以企业的名义举行全国鞋业定货会的品牌;第一家也是鞋业惟一一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取得了走向世界“通行证”的企业;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时,汪海“脱鞋打广告”的品牌……
市场业绩最能说明双星品牌的成功。在国内市场,双星已经打败“八国联军”和“游击队”,并连续8年取得市场销售额、市场覆盖面、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而在国外市场,双星在1995年就达到了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平均每12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穿双星生产的鞋子,一个中国民族工业的品牌在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取得这样的经营业绩是罕见的。
作为民族品牌自强的典范,双星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品牌价值上超越耐克等世界名牌,是双星这一民族品牌国际化的重要课题。但是,双星的成功却给其他民族品牌的自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和丰富的借鉴。
而对于其他众多的民族品牌而言,如何在成为民族品牌的基础上,再成长为世界品牌,则是一个值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并且深思的重要课题,因为民族品牌的崛起需要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努力,还有整个民族的关爱与呵护。
培育民族品牌需要民族精神
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民族品牌的崛起意义重大,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交换在世界市场是获得主导和独立地位还是从属和依附地位,而正是这种国际经济地位,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民族品牌的崛起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在这个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国际社会已经留给我们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正面的例子是以日、韩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方向,而反面的教材则是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拉美化。
拉美化国家的典型代表是巴西和阿根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走上了一条“外资主导型”的开放道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进入拉动本国经济发展。外资进入的确令拉美国家的GDP在短时间内高速增长但是当全球产业的风向一转跨国公司纷纷把投资从拉美抽出转向其他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后这些国家迅速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拉美化国家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本国经济被外资主导,而其中最核心的表现则是民族品牌的集体消亡。
“警惕中国经济拉美化”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但这种担心和警示却依然没有在整个民族的意识中构建起防火墙。面对这个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经济学家的对策是,中国应该通过政策的调整释放民族资本的活力,防止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培育和促使各行业民族品牌的崛起是这一对策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习,他们在与世界市场的对接中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在各个产业成功地培育出大量的民族品牌。
有学者认为,日本、韩国没有被拉美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他们国家,无论上至总统或天皇还是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相信经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富强。正是依靠这种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日、韩两国才有了大量驰骋世界市场的民族品牌。
而反观中国,我们不仅缺乏这种民族精神,而且更为缺乏的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认同、张扬和践行。而当我们将忧患的目光聚焦于此就会突然发现,汪海对民族品牌意识的呼吁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有着怎样深远和重要的意义了。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产生这样的设想,那就是将这种民族精神从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识转化成一种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并表现为一种机制和制度安排,从而能够让整个民族奋发图强,培育出大量世界级的民族品牌。而这,必然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