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此次高峰论坛将建设中国跨国公司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来讨论,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而在论坛现场,讨论的话题似乎主要停留在资本层面的全球化扩张和资本并购等方面。
显然,这并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本质含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绝不仅仅是资本走出国门所产生的跨国并购行为,而且必然包含着产品和品牌的国际化。当然,这几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不可否认,资本层面的扩张有助于产品和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但另一种担心也并不多余,那就是一些企业的跨国并购更多的是出于资本市场包装的考虑。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周中枢在发言中强调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的重要性,并认为通过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而中国江苏远东集团副董事长卞华舵则对企业的价值链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应该深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之中,显然,这一深刻认识对于普遍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国企业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回归到自主创新和品牌塑造的轨道上。
卞华舵还提出了一种超边界思维的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国家的边界、地界都是可以超越的,整个生产材料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化并不是说我超越国界就是国际化,其实在中国本土企业也面临国际化的竞争,显然,这种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按照他的逻辑演变下去,可以发现一个更为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国际化的含义并非只限于地域意义,而是包含着在管理、营销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进行全面的接轨。而这,正是打造中国跨国企业的内圣外王之道。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如果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刻思辩的话可以发出一连串的提问:“走出去”的主体应该是什么?是资本、产品还是品牌?而联想到中国企业普遍处于世界产业链条低端的现实,又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向高处走,还是满足并停留于以所谓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对于这些问题,这次的高峰论坛并没有涉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独立并且深刻的思考,当大量的中国企业将海外上市和跨国并购作为一种荣耀而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难道海外上市和跨国并购就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联想到大量上市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以圈钱为根本目的的种种表现,我们不由得生出一丝担心——这种重视资本而忽略品牌的国际化是否是国内圈钱向国际圈钱的一种演化?
按照经济规律,任何资本运作都必须最终作用到产业层面才能算作有效,而产业经营的成功又必然反过来促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样,企业才能为整个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如是观之,产品市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终极目的,而若将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作为终极目标的话,这必然是企业发展的异化,而这种异化也必然反过来毁坏整个企业,类似的案例在国内资本市场已经不胜枚举。
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摒弃那种以资本输出为目的的国际化思想,树立品牌输出的国际化观念,通过国际市场的营销打造出自主的跨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