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正文

从“工人”到“工匠”的华丽蜕变

企业报道  2018-04-08 08:47:45 阅读:3006

  

  --记“全国交通技术能手”、中铁五局特级技师王平

  本报湖南长沙讯:一套沾满污渍的灰色工作服、一双久磨泛白的黄色劳保鞋、一顶擦得铮亮的白色安全帽、一副款式陈旧的黑框眼镜、一部屏幕磨损不堪的旧手机,是王平每天上班时的标配。编制技术方案、梳理生产难题、分析故障原因……别人还未上班,王平已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桌上的电话响起,简单地了解情况后,王平娴熟而迅速地戴上安全帽、背上工具包,一头扎进通信机房,问题不解决,坚决不放过。这一幕,十几年如一日。

  现年42岁的王平,是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特级技师,现在南宁工程指挥部,任工程部长。个头不高、白而瘦、其貌不扬的他,在通信施工专业上默默坚守了21年的平凡岁月,凭借着不平凡的付出,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工作业绩。

  1997年参加工作,2001年荣获中铁五局电务公司“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2003年荣获中铁五局电务公司“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2013年荣获中铁五局“金牌职工”称号;2015年获评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获评中铁五局“劳动模范”和第六届“中国中铁劳动模范”;2017年被评选为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优秀员工;目前还被评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王平执著与勤奋的成长历程,镌刻着他一路走来的汗水和风采。

  勤能补拙,让梦想照进现实

  1976年6月出生在甘肃静宁的王平,从小就有一个铁路梦,梦想着能成为一名铁路技术专家,投身于国家的铁路建设事业。1994年9月,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王平怀揣着铁路工匠梦从西安铁路电务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铁五局电务处安装段工作。

  刚参加工作的王平,只有18岁,被派到中铁五局南昆线铁路项目当通信工。原本以为当一名铁路工人是个体面活儿的王平,到了工地以后,感到十分失落和沮丧:“没想到通信工跟一个打杂的没什么两样儿,挖沟、布线、扛电缆……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哪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看着工班长白全德带着一班人拿着铁锹整天在电缆沟里埋着头铆劲儿挖,汗水直流却还乐呵呵地哼着歌,王平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嘀咕:“这算个啥活儿?累成这样还干得挺乐呵!”瞧王平一脸不屑的样子,白全德拍了他一把说:“来,你试试呗!”

  “咋咧,这大老粗的活儿,谁不会干?”王平接过铁锹,跳进沟里,憋足劲儿挖了起来。可谁知,几铲子下去,便累得气喘吁吁,不仅没有老师傅们干的轻快,还挖的深一下浅一下,完全没有章法。

  “熟能生巧,虽然是大老粗的活儿,但要用做针线活儿的心去做,铁锹才能听你使唤,挖出的电缆沟深度、坡度才能符合要求。做人做事就像挖电缆沟一样,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做起。”白全德说。那一刻,老师傅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触动了王平的内心。

  王平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好高骛远与技校所学知识的不足,与那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相比,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太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光凭兴趣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水平。他暗暗下定决心,既然从一千多公里外的陕西来到湖南,就要干出点儿成绩,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对得起远方的父母。

  此后,王平就像换了一个人,开始仔细观察师傅干活的每个动作,躬身向老师傅请教工作的技巧和窍门,不久,他就“挖”出了经验:挖电缆沟要注意安全防塌方,人员前后距离分布要大于3米,采用分层次开挖,铁锹要用尖头的,用力要实而匀。

  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王平,还自费购买了《光传输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等通信专业技术书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当没有施工任务时他就一个人呆在工地一旁读书学习,学习笔记记了厚厚一摞;当遇到没有见过的新设备或新工艺时,他就缠着老师傅和技术员给他一遍遍地讲解,直到弄明白为止。一些在常人看起来习以为常、微不足道的问题,他也从不放过。

  天道酬勒,付出就有回报。通过每天不断地学习通信施工技术、通信设备构造、性能和原理,慢慢地,王平熟练掌握了通信专业施工的各项技能,并在基础安装、系统调试、故障排除、工艺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积累总结了大量实用有效的的经验。尤其是在成千上万个线缆接头中查找出那些令人头疼的故障,常人看起来像大海捞针,但王平却手到擒来,干起来比老师傅还快、还准,成为工友眼中的“难题克星”。

  2009年,王平到西格线天棚车站通信机械室调查搬迁设备,在无人触碰设备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突然断电,直接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在场众多技术高手都束手无策,车站领导急得团团转。王平凭着极强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艺,在机房里钻进钻出,几分钟内快速查找出故障点所在。原来是电源稳压器的自动启动功能未设置,当双路开关自动倒换时,稳压器不能自动启动所至。排除故障后,车站领导紧紧握住王平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专家啊”!

  埋头钻研,攻克难题甘之若饴

  “平这娃儿打小就匪得很,屋里仅有的几件电器物件儿,经常被他拆坏,翻腾来、翻腾去,不弄出个究竟不停乍!”得知儿子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王平72岁的老父亲王世翔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20年前,第一次爬上45米高通信铁塔的感觉,王平至今记忆犹新。“没上去之前,一直以为通信铁塔肯定固若金汤,但没想到爬到45米高的塔顶时,铁塔竟是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的,虽然进行了针对性地培训,但真正站在塔顶了,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在塔顶进行施工操作时,与在地面上感觉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怕手中的检修工具不小心掉下去!”王平含蓄地笑着对记者说。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在技术道路上成长犹如登塔,只有每一步走踏实了,才能登高望远。

  2010年11月,刚进入冬季的西格线鸟岛站气温已经低至零下20度,天寒地冻,风沙肆虐。正在施工现场巡查的王平忽然接到通知,即将进站的列车驾驶员报告鸟岛站通信信号丢失,列车与车站暂时失去联系。接到通知后,王平和同时迅速赶到现场,并用手持设备沿途检测。通过快速分析查找,王平发现鸟岛站通信塔受狂风影响,塔顶天馈线脱落,若不及时登塔处理,将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后果不堪设想。王平主动请缨,和同事一起迅速登塔抢修。登至塔顶后,王平才发现,天馈线脱落距离太长,随身携带的工具太短小,根本够不到天馈线。情急之下,王平解下自己的裤腰带,打了一个结,抛挂住天馈线边缘,硬是把天馈线拉回到原位,及时恢复了通信信号,确保了列车的安全运行。事后,工友们都笑称:王平的一条腰带,拉回了一列火车。

  2011年6月,王平从工人岗位被提拔担任架子队技术负责人一职。在工友眼中,这个专攻“疑难杂症”的岗位可是一个“烫手”的活儿,没“两把刷子”怕是压不住场,但王平还嫌压力不够,不仅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难题,他还着手对通信施工方案工艺进行优化和技术创新,硬是把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提高不少。

  2012年底,王平负责广深线布吉站房工程通信、信息专业架子队的技术工作。布吉站站台是无柱站台钢结构雨棚,高度高,跨度大,又临近既有线电气化铁路,雨棚信息桥架安装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巨大。王平不信邪,和同事进行攻关,设计发明了一种“高空悬索吊篮作业平台”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安装信息钢槽,解决了钢结构雨棚高度高、跨度大,又临近既有线铁路,作业梯车无法到达作业的难题,提高了30%的作业功效,节省了2/3的设备购置费,节约施工成本20余万元。看到王平研发的高空悬索吊篮作业平台设备,工友瞪大眼说:“从外面买来的设备,比这个贵多了,都没有这玩意儿好使。”

  在云桂铁路引入南宁枢纽“四电”集成工程中,王平主持从既有40芯光缆线路上分歧新建GSM-R系统8芯光缆的施工及工艺技术的改进工作,遇到了原产权单位既有光缆多次中断抢修,纤芯出现错乱、“鸳鸯”线等现象。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王平使用光纤测试仪表OTDR、光源和光功率计,根据多年测试经验发现的单模光纤在测试波长1310um窗口对外界机械应力变化反应迟钝、1550um窗口对外界机械应力变化反应灵敏的特点,将光纤在接头盒熔接点逐根进行打弯、再顺直进行判断,准确地找到了熔接点两侧的纤芯对应顺序,解决了既有光缆纤芯错乱、无法对接分歧光缆的技术难题,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节约了施工成本30余万元。

  邕江之畔,梦想之花绚丽绽放

  “技术精、专业钻、作风严”,谈起王平,南宁工程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卢荣不吝赞美之词为他点赞,“平时喜欢打篮球的王平,在运动场上爱打前锋,在施工现场就是技术尖兵。他炼成的‘金刚钻’,不知攻克了多少‘瓷器活儿’,为我们单位赢得了不知多少赞誉和好评。”

  这些年,只有中技文化程度的王平,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湛高超的技艺,快速成长为中铁五局通信专业施工的技术带头人,转战于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昔日的铁路工匠梦想在自信与担当中得以绚丽绽放。

  2013年,南宁枢纽“四电”工程进入了攻坚阶段。按期开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铁五局在南宁铁路建设市场的信誉和经营开发。作为通信架子队技术尖子的他,放出一句狠话:就是脱掉一层皮,也要保开通!从此,他和时间赛跑,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天亮;工地上,又随时看到他不停忙碌的身影。每天留给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一日三餐没有定时。通信传输网图优化、开通过渡方案编写报审、施工组织方案编制实施,一项项工作顺利完成。开通前,他为信号专业提供的TDCS系统的2M通道调试完成后,已经凌晨三点,连续熬夜身体透支的他瘫倒在机房的地板上睡着了……2013年12月10日凌晨6点,随着一声火车长鸣,南宁站通信各系统按照他的过渡开通方案顺利开通了,南宁铁路局对中铁五局的施工实力和信誉给予高度评价。那个月,他整整瘦了10斤。

  在南宁东站施工中,南宁东站原有实名查验在高架层候车室东、南、西、北四个入口处,与安检区呈“回”字型封闭格局,旅客如厕、购物、就餐等均需来回实名查验,候车体验极为不便,更不利于商业经营和开发。王平经过研究分析,设计提出了每个检票口单独查验、缩小进站验票区域的施工设计方案,试行‘安全前移、验票后移’的实名验证模式,将东站实名制查验方式由过去的围闭分区管理改为在每个检票闸机前2米处设置独立的验证区域,彻底解决了实名制检验口设置过窄、旅客进站不方便等问题,形成了通畅的进站流线,并扩大了商业经营场地和旅客候车面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3年底,台风“海燕”袭击南宁,安装在50米高铁塔上的GSM-R无线基站天线面临考验,它的安危直接影响着列车的整体运行。经过一昼夜的精心设计与绘图,王平设计的一套采用玻璃钢材质定型加工的锁扣式三抱箍环抱的加固方案出炉。加固后的基站天线将GSM-R无线信号传输影响降到了最低,提高了天线防强风的等级。

  2014年5月,正在施工未形成保护的南宁至南宁东区间通信环路受到连续暴雨天气冲击,山洪突发,冲断了铁路既有线在用的40芯主干光缆,严重威胁到动车组列车的运行安全。险情发生后,王平主动请缨,带领通信应急抢险小组奔赴现场,经过45分钟的紧急处理,将40芯光缆承载业务全部恢复,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列车到发晚点时间,确保了列车的安全运行。

  多年来,王平在施工中攻克13项技术难题,提出变更设计9次,排除通信运行故障21次,为企业带来收益200余万元,负责安装完成的200多个交通枢纽通信楼、车站通信室、区间通信站,均一次性通过验收。

  大爱无声,甘于奉献负重前行

  从走出校门至今已21年,王平一直在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从事项目一线的通信信号施工工作,随项目转战南北,先后参加8条铁路干线、2条城市轨道交通、1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长年累月吃住在工地,加班加点成为了家常便饭,至于节假日,在王平的脑海里是没有过的概念,对家人的照顾更是谈不上。

  每到冬天,是王平最想家的时候。“最怕春节时给家里打电话,每次父母第一句话就是问什么时候回来。”谈到家人,王平眼角不禁湿润了。这个曾经战胜过无数急难险重任务的“硬汉”把爱和牵挂都深藏在了心底。

  工作21年了,与父母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大儿子13岁了,答应陪孩子过生日的王平,一次又一次食言了,但他所承担的施工任务,一次都没耽误;结婚14年了,王平的妻子一直梦想着能两个人一起出去旅个游,但一直都未能成行。王平常想对妻子说一句对不起,但妻子何尝不知丈夫的身不由己。

  已经成为单位技术骨干的李涛至今还记得他刚参加工作时,师傅王平手把手教他,比李涛自己还用心,天天给他讲技术、“开小灶”,无论工作生活,关心无微不至;技术能手王秋生记得师傅王平带他检查铁路通信施工及故障排除检修时,最危险、最辛苦的活儿都是师傅自己干的。

  王平不仅通过钻研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他还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工友和同事,作为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带领6名工作室成员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创新创效人才,他教出的徒弟,技能一个比一个强,并都从师傅那里传承了一种共同的品质: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始终专一地去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才能成为一名大师级工匠。

  “成为工匠,需要经历种种痛苦和挫折。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品质,正如我们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只要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每个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工匠。”骤得殊荣,王平却显得不那么激动。小半辈子职业生涯,21年风雨路程,王平把铁路工匠梦埋在心底,一直在追梦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他眼中,追梦和圆梦,便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我最近迷上了现在热播的《超级工程》,每每看到荧屏中工程建设的宏伟场面,总是带给我源自心灵的震撼,作为新时代的工程人,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会继续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在工匠道路上继续前行。”对于未来,王平如是说。

  (陈凯 张振鹏)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