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州市,毗邻河北、山西,属鸡鸣三省之地。万仞峭壁,千丈峡谷,太行山把她雄奇险秀的身段,定格在这巍巍群山之中。闻名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诞生在这里,如今已成为全国5A级旅游景区。
但长期以来,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大力开发,真好比绝世美女,却锁在深闺无人问。一个偶然参观的机会,让一直在建筑行业里深耕的企业家--董长青,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开发太行风光和红旗渠旅游的建设中来。
难而不惧 气而不馁
1967年,董长青(又名董顺和)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五龙镇河头村,高中毕业后,开始在乡办企业罐头厂担任业务代表,这一干就是两年多。他的足迹遍及晋冀豫、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祖国大地如火如荼、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开阔了他的眼界,提振了他闯荡社会的勇气。林州建筑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宏伟壮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他不安现状、拼搏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也让他开始有了转行建筑、大显身手的构思。
1987年,刚满20岁的董长青背起行囊,远离故土河南,开始到天津建筑工地打工。他吃苦耐劳,虚心求教,逐步升任为建筑工队长,他也是当时省内最年轻的工队长之一。期间,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收获,也有教训,他咬定青山,奋斗不止,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空谈无功,实干兴业。难而不惧,气而不馁的牛劲让他在建筑行业里逐步成名,先后在天津、山西等地管理施工项目近百个,也培养了很多建筑管理精英,并且多个项目都获得省部级建筑大奖。他本人也多次被授予“劳务管理先进个人”、“优秀企业经理”、“优秀建筑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2002年,董长青开始回归家乡林州,创建地产公司,参与地方基础民生工程建设。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有机会了解家乡,回报家乡,也积极参与多项慈善事业。
多年来严谨实干与吃苦耐劳,也换来了董长青事业上的极大成功。他行走了国内外的很多地方,近年来,各地旅游景区不断上马的空中索道也让他茅塞顿开,能不能引入到家乡来,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富而不惑 创业不止
在建筑行业初露锋芒的董长青,并没陶醉于已有的成绩,他把目光又投向了开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家乡旅游事业上来。
太行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也一直是地方政府及旅游行业的希冀。
2006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红旗渠景区观光索道正式投入建设,董长青把多年的积蓄数千万元开始投入到建设安阳地区目前唯一的空中索道项目中来。
索道建设要求高、投资大,他克服种种困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都亲自参与项目的每一步管理,在以前严谨的做事风格上更加用心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索道在经历严格的建设并经过国家相关安全部门检验检测合格后,开始正式运营,成为红旗渠畔的一大亮点,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直接省去近2小时的攀登路程,解决了长期以来登山难的问题,尤其是老人及孩子。
红旗渠索道是河南省第一条双线往复式索道,全长480米,运行速度4米/秒,吊箱容量8人,每小时运送客流量达400多人次,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直接创收增效3000多万元。
红旗渠景区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红旗渠索道在景区内也发挥了重要的疏散客流功能,尤其在假期,渠畔索道客流纷涌,摩肩擦踵,索道吊箱来回飞驰,成为舞动在太行山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人乘坐高达400余米的空中索道,饱览晋冀豫三省的太行惊世奇观和蜿蜒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的雄伟壮丽尽收眼底,乘云驾雾,恍若天仙。一位诗人乘索道而赋诗曰:太行银装漫妩媚,天河仰望雄鹰飞;展翅比翼苍穹里,傲视浊漳绕山回。
董长青人生奋斗与创业的成功,也为建筑行业众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振兴家乡做出了榜样。林州是建筑与旅游并行的城市,在两者之间成功切换,董长青不愧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佼佼者,为振兴林州旅游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多次表彰,被赋予“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典型人物之一。
成功后的董长青,没有忘记家乡山水及父老的养育之恩,他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为家乡慈善事业捐款不计其数。
畅想未来,董长青对家乡的旅游开发还有更多宏伟的设想。拼搏创业,回报家乡,他还在前行的路上。
歌曲《热恋的故乡》,唱出了多少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故乡的真挚感情。四十年前的安徽萧县庄里乡小蔡村,村民们住着石墙草房,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岁月不老,战鼓催征。物探231队入川后,会战川南,攻坚川东,拼搏川西,挺进云南、鏖战广西,跋涉内蒙,鸣炮大庆。历经岁月交替的风霜雨雪,勘探路上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