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西南分公司物探231队建队60周年纪实
1963年5月,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西南分公司物探231队在河北徐水石油646厂组建。
1965年初,石油部统一调集华北、华东、玉门等探区地震勘探作业队伍参加四川探区第二次石油勘探大会战,物探231队受命开赴四川。
岁月不老,战鼓催征。物探231队入川后,会战川南,攻坚川东,拼搏川西,挺进云南、鏖战广西,跋涉内蒙,鸣炮大庆。历经岁月交替的风霜雨雪,勘探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作为国内陆上石油首批考核认证的甲级地震队,如今的物探231队已成为一支管理规范、作风过硬、执行有力、技术精湛的一流工程技术服务队伍。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山地、水网、沼泽、沙漠等各种环境和不同地质条件下二维、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施工经验,具备超强的地震勘探作业能力,是业内公认的一支勘探劲旅。
从1963年华北组队,到2023年扎根川渝,60年弹指一挥间。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历史意义的关键节点上;在企业坚守以“艰苦奋斗、科技领先、团队协作、敬业奉献”为内核的企业精神,推行“诚信为本、服务优质、精细管理、互惠双赢”经营管理理念的进程中,物探231队是推进技术进步的先行者,是开拓外部市场的先遣军,是管理变革创新的先锋队,是发扬山地物探精神、建设铁军队伍的尖兵与旗手。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物探231队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连年圆满完成一项项勘探工程的同时,坚持抓好党的建设不停步,坚持把牢思想政治引领不动摇,坚持提升员工素质不松懈,开拓创新,一路高歌。而今回首,辉煌依旧。
60年间,物探231队先后承担了70余个勘探项目(构造)的施工作业,均安全、优质、高效、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先后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同工种基层作业队劳动竞赛银牌奖”,四川石油管理局“同工种基层作业队劳动竞赛铜牌奖”、“青年文明号”、“川、渝外地区施工作业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各类先进集体受到表彰达110多项(次)。涌现出四川省劳动模范贾春新,集团公司优秀队长徐金强,四川石油管理局劳动模范李强、张万合,四川石油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刘先文,局技术标兵余洪、赵斌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受到上级表彰的职工达548人次(截至2022年底)。
物探231队60年来屡建奇功,功勋卓著。几十载岁月的不断进步与成长,也是东方公司先锋文化、西南物探铁军精神的最好诠释。建设一流队伍,展示甲级风采,物探231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磁 带 春 秋(1963-1979)
四川盆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石油地震勘探最早(1953年)的地区之一。主要技术装备经历了光点地震仪(1965年以前的前12年)、磁带地震仪(1965-1979)、数字地震仪(1980年开始使用,至1986年全部实现数字化)三个阶段。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对石油工业发展做出新的规划,决定在四川盆地开展石油勘探大会战,国内各路勘探大军云集四川。
四川石油勘探大会战从1965年开始,历时8年,于1973年入川会战队伍撤离为界。1965年初,根据原石油部的统一部署,从华北、华东、玉门等探区调集21支物探(地震队)开赴四川探区,加上四川组成的11个队,32支地震勘探作业队伍以川南泸州鼓隆起为重点,在川南、川西北、川西南、川东摆开油气勘探大会战的战场,对46个气田或含气构造进行区域普查、构造详查。尤其在泸州地区完成了80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连片测量详查。
当时的勘探装备是磁带地震仪。那个时期,物探231队先后参加了川南石油天然气勘探大会战、川东石炭系勘探大会战、川中石油天然气大会战等重点勘探项目的施工,以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每个项目的施工作业,打出了华北入川会战队伍的名声和威望。
会战期间,施工没有节日假休,设备搬迁全靠人抬肩抗。艰难险阻难挡油气勘探职工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多找油气资源的决心。即使在“文革”动乱年代,仍然做到了队伍不垮、人心不散,斗志犹存。全队员工坚守岗位,参与了川东高陡构造攻关项目施工,圆满完成作业任务。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各行各业大干快上时,地震231队员工一个个铆足了劲,立誓要为四川盆地油气增储上产多找油气多出力。1978年,全队职工在地处川中至川南过渡带的大足、铜梁、安岳县境内施工,完成二维勘探工作量609.606千米,以工作量翻番,超额当年计划103%优异成绩,鸣放了建队以来队年完成施工作业任务的一个大卫星。当年,荣获四川石油管理局“先进单位”称号。
1979年,在潼南县、武胜县、合川县、铜梁县工区,二维项目工作量再创新高,实际完成工作量658.81千米,为年度施工任务的133%。
磁带春秋,物探231队勘探施工作业屡创新高,成为上级肯定、业内夸赞的标杆队伍。
数 字 岁 月(1980-2014)
1980年,5台数字地震仪运抵四川,由此开启了四川探区地震勘探主要技术装备更新升级的新时代。物探231队是首批使用数字地震仪的5支地震队之一。之后,120道、240道、1280道数字地震仪相继在四川探区投入使用,地震231队都是担纲领军,履新布阵。
抓住新技术装备推广使用的新机遇,全队职工在上级的直接领导下,在队领导一班人的组织带领下,从实践中摸索前进,不断总结提高。运用数字地震技术装备,期间,1980年完成了四川探区首个三维勘探项目—丹凤场三维地震项目的试验攻关,1981年在丹凤场构造进行三维勘探试验并逐步探索生产性应用。这些先导性的工作,为5年后数字地震技术在四川探区全面推广,创建了十分宝贵的样板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四川是较早与国外油气公司进行合作的探区。1997年,地震231队承担了美国德士古公司乐山—雅安国际油气勘探反承包项目施工;2004年,承担了美国百灵顿公司川中地区八角场国际反承包勘探项目,均优质、高效、圆满完成了项目合同任务,受到外方赞誉。期间,首次挺进外部市场,开赴云南、广西,征战内蒙,攻关高难勘探工程,名声远播,载誉而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探231队从1981年开始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先是配合川南二叠系阳新统裂缝性气藏油气检测,先后在14口钻探井位上进行单次观测系统小面积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试验。至1985年的5年间,相继在川南丹凤场、荔枝滩、南井等多个构造进行数字仪三维四次观测系统施工。实际完成14952炮次资料采集,为后期完成石油部下达的“四川盆地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6年,在全国石油企业同工种基层队劳动竞赛中,地震231队荣获石油部授予的“银牌队”称号。在全国近300支地震队中,仅有7支获得“银牌”奖。
1990年11月9日,川南矿区发来贺电,丹验18井在阳三2层测试获气,日产40.08万立方米,这是四川探区利用三维地震预测裂缝圈闭技术取得的重大成果(野外采集资料由物探231队完成),为全国在高难领域找油气取得的突破。次日,中国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阎敦实致信祝贺。
1994年10月,物探231队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首批认证的“甲级地震队”资质,取得承揽国内外勘探工程的资格。(四川探区仅3支物探队获得甲级资质)
1997年1月15日,物探231队受命转战云南楚雄盆地,这是四川物探队首次征战外探区物探市场。全队员工克服施工中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于5月22日提前完成首轮项目196千米工作量。6月开始二轮137千米项目施工,当年8月22日圆满竣工。
当年11月,四川石油地调处首次获得广西十万大山南部百更、米引构造地震勘探服务合同项目。12月1日,物探231队由云南楚雄盆地转战广西,项目施工于1998年3月28日提前3天圆满结束。总公司新区事业部领导到施工现场检查后说:“甲级队就是不一样,要高出几个档次。山地勘探四川第一。”
2002年5月21日,物探231队(与213队组成联队施工)在川东罗家寨碳酸盐岩高陡构造上,完成当年全国山地全三维面积最大(462.67km2)的地震勘探工作。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副经理、总质师冉隆起等一行,称该项目标志四川三维地震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解决了川东北地区多组系技术难题;对该项目“七个满意”(设计、组织、施工、质量、成本、监理、成果);实现50年勘探作业的“五个首次”(复杂恶劣地表、高陡构造做三维、勘探面积最大、干扰源多、联队施工及管理)。
2002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以“铁军逐鹿罗家寨——全国首例高陡构造三维开发地震勘探纪实”为题,全面报道了该项目施工作业的事迹。
2003年6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吴耀文,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李克诚等一行,到物探231队重庆璧山西泉镇施工现场视察工作。指出:“四川是国内最早进行山地地震勘探作业的探区,山地地震勘探四川地调处国内领先。”
2004年,物探231队担负八角场反承包勘探项目施工,创造了安全生产136万小时无事故,提前26天完成项目施工任务的全新记录。
2005年7月4日,英荷壳牌公司代表鲍勃一行四人考察物探231队银天坪—莲花山构造二维勘探施工项目,评价“你们的HSE管理是与我们同步的,我们对你们的HSE管理工作非常满意”。
2013年6月21日,川庆钻探公司总经理胥永杰到项目工地看望慰问作业员工,强调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施工作业要时刻紧绷安全弦。
数字春秋,35载,物探231队领衔技术创新、征战外部市场,一路高歌,屡建功勋。
征 程 新 篇(2015-2023)
起始于1953年的四川地震勘探,历经岁月的洗礼,走上了新时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勘探工作量的逐年增加,原有的野外施工作业组织模式远不能适应大规模、集约化施工作业的需要。从2015年开始,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大量的调研论证,决定突破旧模式的束缚,进行新的尝试。在野外勘探资料采集板块,打破多年来以地震队为作业单元组织施工作业的传统模式,推行以地震队为主导,按测量、钻井、排列、民爆等四大专业施工的全新模式。
新的变革是颠覆传统施工作业模式的大胆尝试,是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有益探索。面对新的变化,物探231队领导班子组织带领全队职工转变观念,顺势而为,奋力争先。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积累经验,使全新的施工作业运行模式见到应有的成效,圆满完成了一项项要求高、规模大、时间紧的施工作业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保持了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的良好态势,为川渝地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出一批高品质的地震勘探基础资料。
期间,征战大庆,安全优质完成攻坚勘探工程作业施工,载誉凯旋。近四年来,先后圆满完成了龙女寺三维、内江—大足反承包、国内最大陆上三维——射洪至盐亭地区三维地震勘探、以及202井区页岩气三维、长宁地区——宜202井区页岩气三维、大川中南充地区三维(东区)等多个勘探工程采集项目。所采集资料品质完全达到或优于项目合同要求,被甲方评定为“精品工程”。
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地震231队在上级的领导下,坚持两手抓,两不误。3年来均圆满完成多个项目工程的施工作业。其中2021年至2022年,在四川盆地川东梁平北地区三维地震采集工程项目实施中,首次在川东实施“全节点仪+可控震源+独立激发”的规模化采集模式施工;信息化地震队、二维码图像识别、GMSRA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运用于生产实际中。精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推演,使项目高效采集施工得到了充足保障。2022年3月28日井炮采集超过2017炮,4月5日,井震联合采集达到2498炮,创川东地区物探采集日效新记录,项目采集各项指标远高于甲方要求,比计划工期提前了50天结束野外施工作业。2022年与物探203队担负四川盆地大川中南充三维勘探工程(东区)满覆盖1114千米、86979炮次(其中震源5737炮)的采集工程,资料采集最高日效达2308炮(井震联合)和2172炮(井炮),创川渝勘探采集新高。
时光不老,岁月悠悠。在企业的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的路上,物探231队继续领衔闯关,一路高歌,勇往直前。
时 光 留 痕
时光匆匆,步履铿锵。60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石油工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油气勘探决策者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深化,勘探格局的不断转变,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企业改革创新的持续推进,物探231队在瞬息变换的奋进路上审时度势,勇于探索,无畏前行,在四川探区创造的“九个第一” 令人瞩目,镌刻丰碑。
(1)第一个使用48道、120道、240道、1280道数字地震仪;(2)第一个在国内进行山地三维勘探试验;(3)第一批获得国内陆上石油山地甲级井炮队资质;(4)第一个率先完成国际反承包项目施工;(5)第一个担负四川探区南方(云南、广西)市场项目施工;(6)第一个在大山区高陡构造进行全三维勘探;(7)第一个在川东实施“全节点仪+可控震源+独立激发”的规模化采集模式施工;(8)第一个探索推行HSE管理全新管理模式;(9)第一个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运行试验。
60个春夏秋冬,60载勘探岁月,翻开筑梦油气勘探奋斗的历史,物探231队续写着油气勘探尖兵接续奋斗的光荣历程,矢志不渝打先锋、闯难关、争一流。一个个攻坚克难的举措,一次次技术关键的突破,一项项勘探工程的竣工,都为四川探区石油地震勘探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添加了新的注脚。
作为国内陆上石油最早的甲级物探队,物探231队面对前进路上的多重考验,用实绩交出了累累硕果的时代答卷,写满了锐意进取谋求创新的精彩篇章。
回首过去,在四川探区石油地震勘探的发展史上,物探231队屡开先河。在传承东方公司先锋文化、弘扬西南物探铁军精神的漫漫征程上,物探231队鼓劲加油倾力向前,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展示甲级风采,成效瞠目,功勋卓著!
全新时代展示大好机遇,拼搏奋进成就美好未来,一切过往皆已成为序章。踏着60年走过的探索攻坚奋进之路,踏浪信息化时代的新跨越,以及与之相适应思维观念、技术装备、管理模式的大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物探231队全体员工正激情满怀。在党中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理论的指引下,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为己任,在上级和队领导一班人的带领下,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倾力前行。再显一流实力,再展甲级风采!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续写新辉煌!(代杰 范勇 师云 李俊)
在中南钻石有限公司,有一位胡师傅是出了名的爱“较真”,作为一名技术员,合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斤斤计较”,在他的“较真”下,中南钻石高温高压合成技...
茫茫毛乌素腹地,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有这样一位常年穿梭于井下运输“战线”、默默奉献光热的老班长。他30多岁,个子不高,身体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