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涂八六医院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人物熠熠生辉,他就是医院的奠基人之一耿希晨。
1954 年 1 月,抗美援朝胜利的硝烟尚未完全消散,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幕刚刚拉开,耿希晨便踏上了八六医院的土地,投身于新建医院的筹划工作。彼时,当涂县城人口不足 2 万人,而八六医院也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初始阶段。
初到八六医院,展现在耿希晨眼前的是一片荒凉之景。全院 300 多亩的场地,到处是破砖碎瓦、坑坑洼洼,荒草肆意生长,空空荡荡的大楼尚未收治一位病人。但这并没有让耿希晨退缩,反而激发了他建设医院的决心。
医院的建筑在当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巍然屹立的老住院大楼和水塔,成为了八六医院的标志。新院建成于 1953 年,除了 2 万平方米的建筑大楼外,还有 8 幢宿舍、2 个食堂、1 台 8 吨“伯白克锅炉、1 幢 160 千瓦配电间、1 座整套自来水厂、1 幢洗衣房、1 幢太平间,此外还有 3 幢未拆的旧房。原本全院道路设计为水泥路面,因“三反”运动厉行节约,除主干线外改为沙石路。这些建筑见证了八六医院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军区卫生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八六医院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决议》,军区后勤部领导也给予了全力支持。而办好医院的重任,就落在了八六医院从领导到医护人员再到职工战士的每一个人身上。耿希晨深知,团结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他努力将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医院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八六医院原班人马来自野四院(后称六院),该医院来当涂之前驻嘉兴,有着大规模收治病人的经验。在耿希晨的带领下,八六医院顺利走过了 11 个春秋。在这期间,医院经历了诸多挑战,1954 年战胜了百年一遇的大水灾,还经历了“肃反”“反右”“大跃进”等运动。而全军医院工作现场会在八六医院的召开,更是让八六医院迎来了辉煌的顶峰。当时全军有 200 多所医院,总后卫生部最终选定了当涂八六医院,这是对八六医院工作的高度认可。当时全院实行 10 小时工作制,一干就是三、四年,大家用汗水和努力书写着八六医院的辉煌。
关于八六医院医疗大楼,曾有传言说是苏联专家帮助建设的,这其实是以讹传讹的猜想。医院建筑设计总工程师是唐总工程师,现场施工为陈工程师,施工队伍为军区营房部工程总队。在当时高层建筑稀少的年代,医院采用“工”型、“王”型或“E”型设计,为求院内联通方便,颇具实用性,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大家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设计的优越和便捷之处。
耿希晨不仅是八六医院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更是一位杰出的医院管理专家。他 1938 年入伍,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他牵头主编的《军队医院管理》一书,如同一盏明灯,对推动我国军内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院管理起到了重大作用。
耿希晨,这位八六医院的奠基人,用他的智慧、汗水和奉献,为八六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八六医院的历史长河中。(伍瑜)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