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卧龙河气田茅口组气藏CCUS-EGR先导试验工程核心装置正式投运。天然气研究院防腐技术团队针对碳捕集装置运行环境,系统开展腐蚀机理研究与防护技术攻关,为装置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深入研究腐蚀机理,精准定位风险点位。碳捕集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需长期接触高浓度二氧化碳和胺液,腐蚀风险较高。技术团队通过现场调研和实验室分析,系统研究了装置运行环境下的腐蚀特征,分析不同工况下二氧化碳负载量、胺溶液种类和浓度、杂质气体组分与含量、运行温度及胺液系统降解产物对碳钢和不锈钢的腐蚀影响,明确腐蚀关键因素,分析总结碳捕集系统不同区域腐蚀机理。针对再生塔、吸收塔等关键部位,制定专项防护方案,确保装置核心部件安全运行。
优化腐蚀监测技术,实时掌握腐蚀动态。针对传统离线检测手段存在的时空分辨率低、数据滞后性强等技术瓶颈,为实时掌握碳捕集装置腐蚀情况,技术团队在装置腐蚀敏感部位集成部署腐蚀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腐蚀速率,形成涵盖腐蚀-工况耦合特征的多源异构数据库;后续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装置现场动态运行参数与腐蚀大数据,建立腐蚀速率预测模型,揭示高风险腐蚀单元,提前预警潜在腐蚀风险,为碳捕集系统的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研发新型药剂体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针对胺液系统潜在的腐蚀问题,技术团队提前开展技术储备,基于分子自组装理论与量子化学计算,自主研发新型复合缓蚀药剂体系,实现了腐蚀抑制效率与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协同优化。针对传统单组分缓蚀剂存在吸附膜致密性不足、胺液降解产物诱导失效等瓶颈问题,技术团队通过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和模拟计算,优化筛选适合装置运行环境的缓蚀剂配方,在不影响胺液系统捕集CO2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碳钢腐蚀速率,有效延长设备整体检维修周期。
下一步,天研院将继续优化腐蚀监测网络,结合装置运行数据持续改进防护技术,为西南油气田CCUS-EGR先导试验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传统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李虹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