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立贤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纱帘,洒下一片斑驳光影,屋内静谧安然。我百无聊赖地握着遥控器,指尖随意地按着,屏幕画面也走马灯似的变换着。直至中央一台的《大唐诗人传——杜牧》映入眼帘,主持人撒贝宁正在同研究唐代历史的张教授交流着杜牧那些不为人熟知的仕途轶事。那古雅厚重的色彩、精妙绝伦的动画,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看着AI技术对唐朝繁华、人物风华的重现,好奇心与新鲜感瞬间将我拽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晚唐时代。
跟随节目的步伐,杜牧的一生如同一幅恢宏长卷在我眼前铺陈开来。杜牧出身世家名门,有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赫赫威名,家族底蕴深厚,自幼浸润在书卷墨香之中,祖父杜佑的《通典》如同启明星,为他点亮求知之路,使其年少便立下非凡之志,对家国天下诸事有着深刻洞察。
然而,命运的轨迹陡然转折,10岁之后,祖父、父亲相继离世,家族荣光黯淡,生活陷入困窘,“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成了日常写照。但杜牧并未在困境中沉沦,经世致用的信念如燎原之火,在他心中熊熊燃烧,埋首书海,苦学不辍。
弱冠之年,一篇《阿房宫赋》横空出世,震惊文坛。“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笔锋犀利,恰似洪钟大吕,借阿房宫的兴废,痛陈历史教训,讽谏晚唐朝堂,满溢的豪情壮志冲破纸页,与末世的哀怨之音截然不同。
高中进士后,本是意气风发之时,可随后十年,杜牧却辗转于各地藩镇使府,以幕僚身份漂泊羁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似沉醉于旖旎风光,实则是壮志难酬的落寞宣泄。即便如此,他的目光从未偏离国家命运分毫。
在牛僧孺幕中,杜牧悉心钻研藩镇割据之疾,力求为晚唐寻一剂良方。彼时藩镇拥兵自重,大唐疆土四分五裂,朝廷政令难行,百姓深陷水火。杜牧深知,一支理想之师于国之关键。他所设想的军队,绝非乌合之众,战时,应能迅速响应号召,拿起武器,奋勇争先,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赴沙场,为捍卫家国领土完整、守护百姓安宁,不惜舍生忘死;和平时,他们又能解甲归田,从容劳作,凭借训练有素的身手与坚韧意志投身建设,或修桥筑路,畅达四方,或兴修水利,灌溉良田,夯实国家发展根基。如此这般,进可战、退可守,方能使大唐恢复元气,重回盛世荣光。
杜牧的此番策略,让我对当下兵团队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奋斗与担当有了全新的认知。他将此般心血凝于《罪言》等篇章,为那个飘摇乱世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的咏史诗更是一绝,如利刃出鞘,直刺历史要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的命运另辟蹊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南朝陈后主的荒唐,痛斥晚唐的腐朽;“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奇巧视角重审赤壁之战。杜牧以“翻案法”,赋予历史全新生命力,短短二十八字,凝缩无尽史论精要,振聋发聩。
节目终了,我却还沉浸在杜牧营造的晚唐世界里无法自拔。他身处乱世,却心怀壮志,一生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笔耕不辍。这样的诗人怎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他为理想执着、为家国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对标,奋进不止。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