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大漠深处写忠诚 创新路上攀高峰

企业报道  2025-04-15 13:49:12 阅读:919

  记中国石油井下作业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油井下作业分标委秘书长杨向同

1.jpg

中油工研产品系列品牌发布会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一座座井架刺破苍穹,轰鸣的钻机声与呼啸的风沙交织成能源报国的壮歌。在这片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凉之地,中国石油井下作业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油井下作业分标委秘书长杨向同已扎根十八载。他带领团队从技术追随者跃升为行业领跑者,以科技创新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注入了澎湃动能。从攻克超深井试油世界难题,到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从荒漠实验室里的日夜坚守,到万米深井现场的冲锋陷阵;杨向同率领“地下铁军”实现硬核突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择一事终一生:戈壁滩上的“拓荒者”

  2003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杨向同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主动申请前往自然环境恶劣的塔里木油田。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国家的能源事业需要人驻守边疆。”

  在库尔勒从事科研工作期间,他参与了我国首口9000米超深井的勘探开发工作。当时,国际巨头对深井试油技术严密封锁,国内缺乏成熟工艺,单井作业周期长达数月,成本高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杨向同带领团队扎根现场,白天记录数据、分析故障,夜晚挑灯研究工艺原理。经过6000多个日夜的攻坚,他们突破“井筒清洁效率低”“高温高压密封失效”等卡脖子难题,研发出“七合一”多功能井筒清洁系统,将作业效率提升59%,单井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搞科研就像在沙漠里找水,方向对了,再难也要挖到底。”杨向同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验证自主研发的抗硫井下安全阀性能,他在满深805井连续驻守72小时。当设备经受住126兆帕压力、1100ppm硫化氢的极限考验,并助力该井实现日产油140方、气21万方时,这位硬汉不禁红了眼眶。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彻底摆脱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破壁垒闯新路:“深地工程”的“解码人”

  面对“深地工程”国家战略需求,杨向同将目光投向万米超深层。2024年,他挂帅攻关“万米深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在三大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针对传统工具在230℃以上高温中易失效的难题,他主导建成金属材料、密封材料等四大基础实验室,研发出耐260℃/210兆帕的机械式压力计,在奥探1井7313米深处连续工作100小时无故障,填补了超深井动态监测空白。其团队构建的“井完整性风险定量评估体系”,通过52项参数智能分析,为阿布扎比NEB油田、冀东油田等国内外高风险井装上“安全锁”,事故率下降70%。

  “万米深井的酸压改造,液体必须像‘特种兵’一样扛住极端环境。”杨向同创造性提出“分子官能团定向设计”理论,研发出230℃超高温酸液体系,在庆玉2井创造日产气104万方的纪录,助力大庆塔东深层碳酸盐岩勘探实现12年来最大突破。

  与此同时,他还力主将人工智能引入油气开发领域。由其主导研发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大数据分析系统”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将甜点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6.6%,更使压裂设计效率提高了3倍。

  聚星火成燎原:人才生态的“筑巢者”

  作为中国石油井下作业研究所所长,杨向同深谙“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他推行“理论导师+现场导师”双轨制,实施“星火计划”,5年培养出6名集团科技英才、5名硕士生,带出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尖端团队。

  在青海昆2-X1井酸化施工的关键阶段,青年工程师小王因设备突发故障慌了神。杨向同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超高温施工就像炒菜,火候差一秒味道就变。”这种“把论文写在井场上”的作风,让团队练就了“故障不过夜”的硬本领。如今,这支队伍已承担2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获发明专利124项,主导制修订行业标准8项,团队已成为中石油井下作业领域的“王牌军”。

  树标杆立潮头:行业标准的“定义者”

  “三流企业做产品,一流企业定标准。”杨向同始终将争夺行业话语权作为战略支点。他组织开发的“井下作业标准数据库”,收录国内外技术规范3000余项,推动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主持修订的《连续油管作业技术规程》等8项标准,被阿布扎比、乍得等海外项目采用;倡导的“标准先行”理念,使我国超深井作业规范领先国际同类版本2年发布。如今,由他主导研发的105兆帕抗硫安全阀不仅通过API 14A认证,更在满深807井创下9057米应用深度纪录,推动我国高端井下工具站上世界之巅。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杨向同率先布局新能源技术攻关。带领团队研发的干粉速配压裂技术,使返排液利用率达90%,助力长庆油田建成“零排放”压裂示范区;攻关的氢化丁腈橡胶材料,将井下工具使用寿命延长3倍,每年减少固废万吨。这些创新成果,为传统油气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戈壁滩上的技术员到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杨向同用22年诠释了何为“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如今,杨向同正带领团队向万米深地挺进。他说:“地球内部还有太多未知,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在地下万米也能‘看得清、控得住、采得出’。”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创新之路上,这位“地下铁军”统帅的目光始终坚定,因为在他心中,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就是科技工作者最崇高的勋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乔岩 王敏 王恬恬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