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景永安报道:目之所及,是管廊纵横的生产装置、晦涩难懂的工艺流程图;心之所向,是核心装置一次投产成功、长期稳定运行的美妙图景。
新疆天业乙炔公司党支部书记、工程师王成,是一名知识充足、经验丰富的化工专业人才。他主修化学工程与工艺,同时又精通电气和仪表,他善思考、爱钻研,在他的带领下,那一个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次次复杂困难的技术改造,都逐渐变成了现实。
发生器改造、星型下料器改造、密闭式平皮带机改造……工作的十余年里,他好学笃行、实干创新,攻克多项干法乙炔技术难题,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过亿元。
“耐住寂寞,学会把冷板凳坐热”
在厂区里走一圈,需要近两个小时。“为了‘照顾’到每台设备,我几乎每天都走一遍,不知不觉已经16年了。”王成笑着说。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能手,王成靠的是脚踏实地。
2008年,王成怀揣着对祖国西部的向往,到天业集团工作。他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对化工装置充满热情的小伙子,在终于能够真真切切地与装置、自动化及管线打交道时,新世界的大门在他面前打开了。
第一次接触大规模连续运行的生产装置,面对几百页的操作规程,让王成倍感压力。为了能把设备的运行原理和复杂的工艺知识“掰开揉碎,彻底吃透”,他总是随身带着笔和本子,跟在师傅后面请教操作要领。现场遇到异常情况时,无论是设备检修还是装置开停车,他总是冲在前头。王成说,那几年,为了吃透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加班是家常便饭。
“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学技术,就要把技术学精。”王成说,“当时,我的人生小目标,就是走在生产现场,能对身边的设备原理了如指掌,可以挺胸抬头走过。”
有志者事竟成。通过多年勤学苦练,王成逐渐成长为公司各种技术难题的“终结者”,不管是设备调试、技术指导,还是工艺优化、质量把关,问题到了他着儿,都会迎刃而解。而他的手机号,早被同事们设置成呼叫快捷键,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王成在,就没有修不了的设备故障”。他,就是干法乙炔最权威的“全科医生”。
“耐不住寂寞不行,人生就是修炼自己的过程,要学会把冷板凳坐热。”王成的话语充满哲理,这是他实实在在的职场感悟。
“前面已没有路,唯有靠创新开出一条路”
“新时代技能人才,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会抬头创新。”在王成看来,一名技术工人最重要的飞跃,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能够善于创新创造。
“受工艺和矿山设备的限制,技术创新成功率很低,可巨大的挑战让我既紧张又兴奋。”王成坦言,作为自主研发装置,行业中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何况,既要优化工艺,又要降低消耗,这意味着必须对对整套生产装置进行优化改造。
从目标的制定到技术路线设计,每一步都要总结经验、摸索技巧。历经几十次技术研讨、数百次现场试验、上千次设计改良,一个个难题攻克了,一项项科技成果诞生了。两年后,终于实现了投产以来最低生产消耗,为中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发展提供了范例。
这些年来,王成已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为此,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生产现场鏖战到天光大亮。“创新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能为企业破解难题、为行业发展创造价值,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王成的话,发自肺腑。
“集众智汇众力,我要带着一群人奔跑”
“一人强,不是强;团队强,才真强”,这是王成常说的一句话。他知道,要按时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及时处理各种疑难问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技术能手。
如今,在乙炔公司,王成技术创新团队已经成为一块响亮品牌。在王成的带领下,该创新团队积极开展课题攻关、技术革新等活动,极大提升了设备运行周期。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类技术创新项目200余项。
“创新团队就是一个孵化器。”王成说,大伙儿定期聚在一起,围绕技术改造、创新、研发进行讨论。
“王师傅爱学习、好钻研、有担当,他身上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和他一起工作总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团队成员景盛说。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在他倾情传帮带下,很多团队成员已经成长为技术能手、创新好手。这也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又一目标:“打造一支技术高超、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集众智汇众力,不断触碰核心技术天花板,勇闯技术创新无人区。”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