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立军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麦穗尖上,母亲就已带着我和哥哥穿梭在南疆塔什店的麦田里。那些遗落在麦茬间的金黄籽粒,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光,像撒落人间的星星。这是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每当我打开面粉袋,那股淡淡的麦香便会将我拽回那段与麦子紧密相连的岁月。
那时家里的面粉,是用原始小麦磨成的。石磨缓缓转动,将麦粒的精华一点一点挤压出来。磨出的面粉带着天然的微黄,不像如今超市里的新疆天山面粉那般雪白。用它蒸出的馒头,表面泛着质朴的色泽,咬一口,粗糙的颗粒感在齿间散开,麦香浓郁却带着几分涩意。而天山面粉做出的面食,细腻绵软,白得发亮,口感也更加顺滑。时代在变,人们对面粉的需求也在变。曾经,能填饱肚子便是奢望,如今,大家不仅追求健康,更渴望吃得美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塔什店,小麦收割后的田野是我们的“宝藏之地”。母亲总是仔细地搜寻着,她的身影在麦浪的余韵里显得格外专注。哥哥和我跟在后面,学着母亲的样子,弯腰、低头,不放过任何一株遗漏的麦穗。一个上午下来,小手被麦芒扎得生疼,却也能收获一小袋饱满的麦粒。母亲会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小麦洗净,倒入大铁锅里,添上清水,用柴火慢慢煮。水汽氤氲中,麦香渐渐浓郁,那是最纯粹的自然馈赠。煮熟的麦粒,带着微微的清甜,是那时最好的零食。我们捧着碗,坐在院子里,看着夕阳把天边染成橙红色,一口一口地吃着,满心都是满足。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和大米都是稀罕物。平日里,家里的主食多是玉米面窝头、高粱饼子,粗糙难咽。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每次蒸馒头,整个院子都飘着诱人的香气,孩子们眼巴巴地守在锅灶前,等着揭开锅盖的那一刻。热气升腾间,白白胖胖的馒头露出来,咬上一口,暄软香甜,那滋味能在舌尖上回味许久。
直到九十年代,生活终于迎来了转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白面和大米不再是奢侈品。家里的粮仓充实了,餐桌上的食物也变得多样。我们终于实现了吃白面自由、大米自由,顿顿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松软的馒头。从粗粮到细粮,从填饱肚子到追求品质,这看似简单的转变,承载着无数人的努力与期盼。
如今,走进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品牌、各种类型的面粉。新疆天山面粉凭借着优良的品质,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它洁白如雪,粉质细腻,用它做出的面食,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人们在挑选面粉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美味。全麦面粉、荞麦面粉等各种杂粮面粉也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开始追求更加均衡、健康的饮食方式。
看着如今孩子们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麦地里捡麦穗的日子。那时的我们,为了一口吃食奔波劳作;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很难理解我们曾经的艰辛。但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让我懂得了珍惜,也让我更加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
麦香依旧,但时光已经悄然改变了许多。从原始小麦磨成的粗面,到精致细腻的天山面粉;从为温饱而奔波,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一路走来,充满了酸甜苦辣。那些与麦子有关的记忆,就像时光的褶皱,虽然已经渐渐平复,但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生活的变迁。
如今,我依然喜欢自己动手做面食。揉面、发酵、造型、蒸煮,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看着面团在手中慢慢变成各种美食,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麦香,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院子。不同的是,现在的我,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好的条件,能够做出更加美味、健康的食物。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好,但那份对麦香的眷恋,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却永远留在了心底。它像一颗种子,在时光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提醒着我要珍惜现在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坚信,未来的生活会像这麦香一样,愈发浓郁、愈发美好。每一粒麦子,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口麦香,都诉说着生活的变迁。在这麦香里,我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