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立军
乌鲁木齐讯(通讯员潘立军)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骑马山社区的单元楼里,秋红正趴在一楼的窗台前晾衣服。她的脖颈以30度角向左歪斜,像一棵被风雪压弯却永不倒伏的胡杨,右手捏着衣架的指节泛白,却依然固执地将丈夫的工装衬衫抻得平展。阳光穿过葡萄架的间隙,在她肩头投下斑驳光影,与她胸前那枚磨旧的兵团徽章交相辉映——那是母亲从旧制服上拆下的,也是她对抗命运的勋章。
秋红的人生从十二岁开始倾斜。近亲联姻的隐性基因,让她的脖颈逐渐扭曲,声带如同生锈的琴弦,每个字都要从喉咙里挣出来。兵团医院的诊断书像片阴云,母亲却把她搂进布满补丁的兵团被面:“当年咱们湖南妹子坐着卡车进疆,戈壁滩的石头都能踩出坑,这点难算啥?”父亲用粗糙的手掌在她课本上画下歪斜的五角星:“记着,咱兵团人骨头缝里都长着胡杨根。”
1992年,河南信阳水电工小杜的出现,为红梅的世界拧亮了一盏灯。这个比她大九岁的男人,会在冬夜里绕三公里路,为她捎来烤得发烫的馕饼;会在她因说话吃力流泪时,指着工地的脚手架说:“你看那架子,歪一点照样能撑起高楼。”兵团领导念及老职工情分,给小葛安排了正式工作,婚礼上秋红用歪斜的手指按下红手印,在结婚证上烙下“生死与共”的儿子明明的出生,让秋红的世界重心彻底倾斜。小杜在工地摔断腰椎的那个冬夜,她跪在医院走廊,用牙齿咬着笔在缴费单上画下名字,墨渍晕染成不规则的圆,却比任何圆月都更明亮。明明三岁时,她趴在地上教他认字,脖颈几乎贴住水泥地,每写一个“山”字都要歇口气,笔画歪斜如天山褶皱,却让明明记住:“妈妈的字像雪莲花,长在最陡的山坡上。”
生活的风雨从未停歇。明明上初中时,秋红开始用牙齿咬着针线绣书签,“加油”二字的针脚里渗着血点,却被明明珍藏在课本里;小葛的工装裤磨破了,她踩着缝纫机修补,歪斜的脖颈几乎与机头平行,却能让补丁比原布更结实。社区办手工展,她的兵团徽章布贴画歪歪扭扭,却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标签上写着:“每道褶皱都是生命的年轮。”
2011年明明考上湖南大学,秋红摸着录取通知书上的烫金字,突然对着地图上的湘江露出笑容。那是父母魂牵梦萦的故乡,也是她基因里的来处。明明在长沙读书时,她跟着电视学做皮艺,用牙齿咬着剪刀裁剪皮料,指尖磨出的血泡结了痂又破,却做出第一个绣着五角星的卡包:“给明明装校园卡,让毛主席家乡的人看看,咱新疆湘女不认输。”
如今的秋红在社区开了间裁缝铺,专门修补兵团老职工的旧制服。她歪着脖子穿针的样子成了社区一景,常有年轻人来拍照,她便用含混的声音说:“拍吧,脖子歪不怕,心要正。”针脚在她手下起伏如戈壁沙丘,却将磨破的袖口、开线的衣襟缝合成生活的勋章——就像她用三十年光阴,把命运的斜颈,缝成了生命的勋章。
某个暮春的傍晚,秋红坐在葡萄架下,看着明明带着女友回家。准儿媳胸前别着她手作的兵团徽章,蹲下来与她平视时,秋红看见自己在女孩眼中的倒影:脖颈依然歪斜,却有阳光从头顶流淌下来,将歪斜的轮廓镀成金色。远处的博格达峰终年不化,正如她心中的信念——疾病可以扭曲身体,却永远折不弯一个兵团湘女的脊梁。
这是一个关于歪斜与挺立的故事。秋红的脖颈从未笔直,却在生活的风沙中站成了胡杨;她的语言从未流畅,却用行动谱写出最动人的生命之歌。当命运将她的世界倾斜,她却在倾斜的角度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空——那是兵团精神的璀璨,是湘女坚韧的光芒,更是一个普通人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自己、为家人、为这片土地,撑起的一片永不塌陷的天空。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