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信心始终是推动个人成长、集体奋进、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到个体的梦想追求,大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信心的力量无处不在,它是黑暗中的曙光,是困境中的希望,是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2025年,站在决胜“十四五”的关键节点,面对人到半山、船到中流的重要时刻,重拾信心、坚定信心,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回首往昔,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充满信心力量的壮丽史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无数仁人志士凭借坚定的信心,在艰难面前不低头,在艰险面前不退缩,在重任面前不懈怠,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面临着一穷二白、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但中国人民凭借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信心的支撑,正是因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我们才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往直前,不断开创中国发展的新局面。
放眼当下,信心的力量同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熠熠生辉。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研工作者们怀揣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科技进步的坚定信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从“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到5G技术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让世界瞩目。这些成就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和对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念,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科技的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文化工作者们致力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从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出圈,到河南卫视传统文化节目的惊艳亮相,再到国产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崭露头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切都源于文化工作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创新的信心,他们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创新,就一定能够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无数普通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信心的力量。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奋战,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传递温暖,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于个人而言,信心是突破困境、抵御消极情绪的盾牌。我的母亲年近40岁时,查出患有“髓母细胞瘤”,医生说,这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同暴戾的藤蔓,在她体内蛰伏多年,病历上“好发于2-10岁儿童”的标注,像道荒诞的刻痕——命运总爱用意外丈量生命的韧性。初闻病情时,我的母亲正处于乳腺癌治疗的恢复期,身体情况已经千疮百孔,医生曾委婉建议做好心理准备,当希望被权威的声音碾成细沙,是信心让我们在废墟里捧起了发光的碎片。信心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在每一次查阅资料的深夜、每一勺吹凉的粥汤、每段强打精神的闲聊里,像种子顶开冻土,用疼痛作养分,我的母亲终于出院,工作至退休,连医生都说是奇迹。信心从不是魔法,而是明知现实如铁,仍愿意用掌心的温热去焐化坚冰;是在医生说“希望渺茫”时,依然能听见内心深处“尚未结束”的声音。它让我们在命运的裂缝里种下星星,用日复一日的相信,让不可能的种子开出倔强的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坚定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地把握机遇。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立足当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实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信心的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够跨越重重艰难险阻,驶向光明的未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