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篇》
尊师重教是国人的传统,从古人的“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排序中“师”紧次于“亲”,到现代专设教师节以志纪念,无不彰显出人们对师者的敬重。
人们用花圃工匠“园丁”来比喻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园丁培养花木需要漫长的过程,同理人才培养也非朝夕一蹴而就,酿酒更是如此。一滴五粮液的诞生要历经原料进厂、磨粉、制曲、酿酒、勾调、包装等100多道工序,历经70多天发酵。经过长时间微生物繁殖、代谢,才产出风格典型、全面谐调、独具一格的五粮美酒。
无论育人,还是酿酒,其背后所坚持的敬业逻辑是一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知识点的传讲、每一项技能的传授、每一个难题的解答,都是教师得人敬重的根本所在。
酿酒也需要“敬业”精神。由于五粮液采用传统纯粮固态发酵,何时配料、何时摘酒、如何调节窖池温度等都是十分讲究的,一步失误便影响产酒质量。百般锤炼,终成佳酿,五粮液十里酒城数百个个酿酒班组近万名酿酒工人不怕辛苦,他们传承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确保着产品的卓越品质。
比如看糟配料,五粮液酿酒师傅们通过一看二闻三尝,准确辨别颜色、香气、味道,熟练投粮。再比如量质摘酒,他们需数次用鼻子、舌头体会新蒸馏出的白酒,辨别优劣,准确摘取优质酒。在勾调环节,他们则需品尝成千上万个酒样,掌握彼此特性,勾调出最佳口感的美酒。
为了将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五粮液的酿酒师傅们下手抓料,提笔讲学,转身变为酿酒专业“教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师。从献出“陈氏秘方”的邓子均,到勾调大师范玉平、范国琼父女,酿酒大师刘友金、刘春西,五粮液千年古法酿造技艺正是在历代五粮液人的传承下得到庚续并发扬光大。
其中,刘春西学艺并教授徒弟的经历堪称五粮液传承的典范。刚进五粮液酒厂时,勤学多问的刘春西一有空就跟在师傅后面,观察师傅酿酒的技术要领,领会其中的奥秘,比如,何时起糟、何时下曲、酸高了如何处理,等等。如今,他所率领的酿酒班组已经练就炉火纯青的酿造技艺,甚至稍加检验,就能准确报出各种配料的参数,凭借这一过硬本领,已经连续21年超额完成质量目标任务。但他从不骄傲自满,技术上也从不保守,一直都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工作摸索出的经验无偿分享给他人,他有许多徒弟、徒孙,如今已成为五粮液酿酒岗位的中坚骨干。
为了让“传帮带”发挥最大效力,去年3月,五粮液启动“工匠苗圃”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全方位提升酿酒师的技能水平。一年以来,“工匠苗圃”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4个,苗圃成员共280余人,陆续开展实操培训12期,各“工匠苗圃”自发形成的培训接连不断,技工技能水平随之得以提高,个别班组甚至在原基础上提升了近30%的优质酒率。
千言万语,不抵杯酒。在教师节这个崇高的节日里,让我们举起五粮美酒,向恩师们道一声“辛苦了”,并祝节日快乐!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