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笔者认为敢于公开批评才是真正地调查研究。
不知从何时此,现在主流已容不下批评了!比如某地发生重大事故,中外媒体迅速云集展开报道,但没过两天,大篇幅的报道突然销声匿迹,一些回应变得官方化、形式化。出现此类情形,多半是涉事机构发力的结果。让批评找不到出口,让疑问得不到解答,让真相被“给定”,以至于出现了公众要求获得真真相的要求。连真相都分成真假,究竟是谁的悲哀?
犯了错误,就应当受到惩罚,如果没有受到惩罚,则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比如某单位曾经被偷盗,但该单位拒绝舆论监督,声称搞内部整顿,整顿的结果是无人被惩罚,无人有过错。然而惩罚来得如此之快,没过几天该单位就因工作人员失误,造成重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此类教训比比皆是。他们如此作为,一是心态没摆正,二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受到很多约束。从心态上来讲,他们可能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习惯于内部人控制,即使是批评,也只能是内部体系里的批评,这个内部就是一个王国。王国之下,岂容他人批评?于是,他们便动用种种手段,阻止各类型报道。中央倡导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已经许多次了,为什么仍然有部门不配合、不支持呢?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祟。利益是多元化的,金钱是一种利益,官位又是一种利益。
批评,是针对社会不良现象直臆心胸大胆说不!展开批评,这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而展开对不良现象的批评,除了正确判断,也还是需要有勇气的。拿起批评这个武器,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斗争与批评,是一个人坚持原则,捍卫社会公序良俗,坚持社会公德操守,对错误的东西不糊涂妥协,不听之任之。敢于在不良现象面前发出批评的声音,这种人是正常社会里极其可贵的正能量人力财富。
敢于与不良现象做不懈斗争的人,多为理想主义者,他们容不得社会的垃圾与污秽,竭力想维护保持社会环境阳光的明净与空气的清新。有这种品质的群体,是社会的中坚,是社会前进方向的导引者。这种群体,是社会的希望所在。相反,现时的社会中,存有不少“老好人”现象的。一些很会来事的“和事佬”们,在不良现象面前哼哼唧唧,是非当前态度暧昧,甚至把阿谀逢承当成“个人进步”的法宝,遇到不良现象也面带微笑,只点头,只道好,绝不坚持什么道义什么原则,只求自己得过且过就行。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开展批评(包括自我批评)的人越来越少,久而久之,说违心话说假话的风气就会抬头,并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里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风清气顺的氛围。风清气顺是靠社会中的人们努力争取得来的。社会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不良现象,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批评就是喊出终止不良现象的吆喝声,这种批评不良现的声音是社会的清醒剂,是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催化剂。支持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要充分肯定对不良现象大胆批评的人,因为他们才是社会中坚守良知的人,他们是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他们是一批敢说真话、敢较真的可敬可佩之人。他们,是社会的脊梁,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
虽然,批评者有时多为社会中的极为普通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批评?一是中国人死要面子,二是报喜不报忧。中国人的习惯是:报喜不报忧,打肿脸充胖子,这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习惯使然!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能理会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难真实的表现自己。屏蔽批评不等于这个社会就不存在批评了。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控制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且得不到民意支持。其实,转换应对思路,公开所有可以公开的项目,放下身段,向社会检讨自身错误,社会性批评才会真正平息。有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别人说你的错误。把错误说出来,公开错误,错误才能够在社会的监督下日益消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一些错误是正常的。工作要改进,藏着掖着就永远改正不了。政府机关、职能部门要获得社会的正面认可,就应当敞开心扉,直面公众。哪怕是善意的,只能歌功颂德,只要有一点的批评都不行?其实应该知道大家生活在这个土地上,还是爱这个国家的,批评也是为大家的好,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不是都说了吗,只有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进步,这不是和做人一个道理的吗?掩盖了事实,问题还是存在的,不能解决,意义何在,这不是饮鸩止渴吗?这只会加速灭亡质疑。当然,批评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有理有据的质疑与批评。每个人出发点不同,见识阅历不同,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见解看法,也是正常的。总之,绝不能再让批评的声音沉没下去。公开批评,敢于批评、接纳批评,正确认识和对待批评,才是人类进步的真正法宝!(伍传平)
在中南钻石有限公司,有一位胡师傅是出了名的爱“较真”,作为一名技术员,合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斤斤计较”,在他的“较真”下,中南钻石高温高压合成技...
茫茫毛乌素腹地,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有这样一位常年穿梭于井下运输“战线”、默默奉献光热的老班长。他30多岁,个子不高,身体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