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发布汇 >> 正文

难忘我与美国印第安人相处的日子

企业报道  2025-09-12 09:15:21 阅读:723

  自1994年9月起,我作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和讲学,日程安排丰富多彩,紧张忙碌,收获颇丰。特别是在南达科达州和北达科达州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八天“支教”活动,至今历历在目,永难忘怀。

  威廉姆•富布赖特是美国的一位参议员。他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时提出一项动议:变卖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剩余军事物资,用所得资金建立一项基金,用于资助美国和其他国家高水平的大学教师,相互交流,在学术上共同提高。同时加深相互了解,消除隔阂,促进世界和平。1946年,美国国会根据该动议通过一项“教育文化交流法案”,即富布赖特访问学者项目。此后包括中国在内的120多个国家与美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到1994年,共有24000名美国学者到访这些国家,来自这些国家相同数量的学者也到美国从事学术活动。

  到美国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是美国政府帮助当地居民提高文化水平的一项措施,也是外国访问学者应尽的义务。负责管理访问学者事务的美国新闻署,向我推荐了4所支教学校,告诉我可以四选二。我就选择了南达科达州的辛特•格莱斯卡大学和北达科达州的西塞顿——瓦皮顿社区学院。因为以前我在国内看了不少美国西部片,印第安人威猛勇武的形象深深地镌刻脑中。来到了美国,我本来就打算尽可能多了解美国的方方面面,能到印第安人居住的保留地进行实地考察,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此我做了不少功课,包括参观纽约的一家印第安人博物馆。资料显示,到1991年,美国印第安人总人数为19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百分之一。

  1995年4月3日,我从纽约一路向西,飞抵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换乘一架只有十几个座位的小飞机,再飞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距离辛特•格莱斯卡大学不远的一个小机场,学校的英语教师杰纳斯•米勒已在那里等候。学校的主要建筑是一座砖砌的三层教学楼,周围是树林草地,很是安静。时间已到下午六点来钟,校长设宴,他以茶代酒,对我远道而来表示欢迎。他解释道,印第安人保留地严禁饮酒,所有商店都不许售酒。原因是以前印第安人嗜酒成风,严重危害了健康,也影响社会治安。印第安人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比较低,就业率差。政府允许印第安人开设赌场,以增加经济来源。他们每月领取补贴,生活上基本衣食无忧。校长说,学校有300多名学生,25名教师,实行双语教育(英语和印第安语)。多半教师是来自美国各地的白人,包括米勒和她的丈夫,其他是印地安人。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工作,没有“支教”概念。不过这里毕竟条件较差,能得到一些补贴。比如米勒夫妇家住得较远,每月有一定数量的汽油补贴。饭后我与米勒夫妇一起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他们家,这时天色已晚,环视四周,老远才能看到几点灯光。他们家房子挺大,客厅落地玻璃窗下架有一台望远镜,看起来这小两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第二天早上返回学校途中,偶尔遇到一辆汽车,米勒就摁一下喇叭,对方立即也摁一下回应。

  我问米勒是否认识对方,她说并不认识。这里地广人稀,遇见一个过路的人就感到很亲切,就主动打招呼。

  上午的重头戏是我给学生们讲课,共有30多个人到场。应我的要求,教室里挂一幅挺大的世界地图。我指着地图对学生们说,中国和美国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在地球的那一面,也就是说中国人和美国人是脚对着脚走路、生活。这些孩子们对我的到来本来就好奇,听我这么一讲立马就低声笑了起来。在轻松气氛中,我接着介绍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55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课后米勒告诉我,近年来陆续有学者来校讲课,今天听课的学生是最多的。

  接下来两天,我分别与印第安教师们交谈。他们表示,印第安人的共同心声是希望与美国全社会乃至世界有更多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这些印第安人教师有点像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完成学校里的工作后,不用等到下班就可以回家打理自己的事情。一位中年教师带着我到牧场观看他养的几匹马,马儿看见他就嘶鸣撒欢,这位教师洋溢着满脸的自豪。我走访了几个当地的居民家庭,他们都住在平房里,条件比较简陋。部落首领哈里布鲁家的房子比较大,他已88岁,身体挺硬朗。村里的多数男人留长发,但他是寸头。他年轻时修车开车都干过,见过不少世面。他很健谈,我问及他的家庭情况,他更是滔滔不绝。他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还有72个孙子孙女。他指着院子说:“到了节假日,孩子们都来看我,我家就像一个学校!”访问结束时,他头戴饰有羽毛、串珠的“王冠”与我合影。

1.jpg

  1995年作者(左)与美国北达科他州印第安人酋长哈里布鲁里(右)合影。

  4月27日,是北达科达州的西塞顿•瓦皮顿社区大学和附近的一所中学联合举行毕业庆典的大日子,附近的居民也都拖家带口涌进学校礼堂,总计千人以上。会上学校领导和学生代表分别讲话,还为一个村庄颁发了环保奖杯。印第安人崇尚英雄,这个社区的一个女青年在全国攀岩比赛中获得了奖牌,大家齐声高喊她的名字,她起身连连跳跃,兴奋异常。接着是舞蹈表演。幼儿园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和佩戴大红披肩的妇女,依次入场表演舞蹈。二十来名武士装扮的年轻男子赤裸上身,手持长矛或盾牌,在急促的鼓声中表演格斗,再现了他们祖先的勇敢坚毅精神,把会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主持人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并宣布:“我们今天有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他就是中国的柴教授!”这可出乎我的意料,我只好起身向大家鞠躬、鼓掌。没等我坐下,一位女教师把一件印有西塞顿•瓦皮顿社区学院校徽的红色夹克向我展示,并说这是学校送给我的礼物。我好感动,真是意外之喜。12时许午饭开始,长条桌上摆满了主食、肉类、蔬菜和饮料,相当丰盛。人们笑逐颜开,大吃一顿。那位女教师对我说,类似这样的庆典活动,每年举办6至8次,目的是给这个地区的印第安人提供一个团聚平台,让大家牢记“印第安人一家亲。”

2.jpg

  西塞顿•瓦皮顿社区学院向作者(中)赠送印有校徽的夹克衫。

  结束了印第安人保留地之行,我返回纽约继续研究美国新闻。我花大量时间钻进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资料室,查阅有关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的特点、最新动向以及对重大国际和国内事件的报道与评论。哥伦比亚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每天都安排有讲座、报告会或研讨会,我有选择地参加了一些。我特别重视收集第一手材料,与同行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我多次访问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与他们的领导层、资深编辑和记者深入交谈。我还访问了路透社、法新社和共同社的纽约分社,感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不过也增加了我的“任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安排我给外国留学生班讲课,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所以就成了日常便饭。我到哥大的东亚研究院听了两次讲座,不料研究院的领导就邀请我也来开讲,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这些活动都被登在哥大的校报上。我还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新闻报道研讨会,并作了发言。参加学术活动多了,知名度增加了,专门报道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动向的《富布赖特月刊》记者,对我进行采访,并用很大的篇幅连同我的照片刊登在1995年4月份的月刊上。

  此后我的讲课任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宾州州立大学、圣荷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夏威夷大学陆续发来邀请。我欣然应邀,不过提出一项建议:在给新闻系的学生讲课之外,我与老师们开展一次讨论,我的目的就是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尽可能多学一些。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乘灰狗大巴到宾州州立大学讲课。这里的中国留学生比较多,课上课下都很热闹。我对后三所大学的讲课时间做了特殊安排,就是在我回国途中顺道讲课,这样既减轻旅途劳顿又节省费用。9月26日,我和妻子刘杰从纽约飞往洛杉矶,在酒店刚住下,学校接待人员就送给我一份加州大学校报《大学新闻报》。该报用了三分之一版的篇幅,提前一周预报了我来校讲课的消息,而且介绍了我2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过去一年对美国新闻的研究情况。这条有该报记者署名的消息,还配发了我的一张照片。我讲课时当地一家华文报纸《海湾报》派记者到场采访,并在次日登载了我讲课的消息。这些让我颇感意外。课后我和刘杰在校园里散步,突然有一位女学生跑过来跟我握手,并且说:“我刚才听您的课了,可能您没有注意我。因为提问的人多,我就没举手。我真高兴,终于有中国的老师来这里讲课啦!”看来应该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到美国交流。我在圣荷西大学讲课的课堂很大,几乎坐满了学新闻的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学生一边学习新闻,一边自办报纸,还送到外面的报摊上出售。第二天由一位资深的大报编辑来给学生们作分析评述。这些学生如此努力,对知行合一的理念定会有很深的体会。在夏威夷大学,我一年多来唯一一次用中文讲课,听课的是年轻的新华社记者编辑,这是他们指导老师的安排。有趣的是,我一边讲这位老师同时轻声作英语翻译,而且既流畅又基本准确。原来他是借此机会“秀“一把他的中文水平。许多年来,这位老师为一茬又一茬的新华社人员授课,耳濡目染,他也学到了不少中文。

  金秋十月,我回到新华社对外部。繁忙工作之余,我为《中国记者》写了六篇系列文章,介绍我在研究美国新闻中的感受和思考。我还向中国新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汇报美国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我感谢新闻学院和新华社向我提供了报名考试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的机会。在参加富布赖特交流项目的全国20多所高校中,新闻专业总共只有四个报名名额,新华社和新闻学院把一个机会交给了我。我经过精心准备,顺利通过了选题、论文、答辩等环节,在四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回想这些,我不免心潮起伏,下定决心继续为新华社的发展尽心尽力。

  作者简介

  柴世宽,新华社高级记者,富布赖特防问学者。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入职新华社。他外派伊拉克、苏丹等国工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团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防问欧洲六国、朝鲜、日本、苏联等国。2000至2003年于肯尼亚和赞比亚工作。

  在国内从事政治外事报道16年,大部分时间采访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和外事活动。现场报道中共十三、十四大和全国”两会“等诸多重大事件,在新华社对外部6年,任终审发稿人签发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中英文稿件。退休后在厦门大学讲学6年。(来源:通世智库)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