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市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自隋朝始建以来,已有1400余年历史。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历史上书画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名仕贤达,近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吕向阳、姜纯等商界精英。
追溯无为历史,要回眸到公元212年初冬,五十八岁的曹操率领大军,征伐东吴。这次,他带去的军队有四十万人。四十万大军,是正史记载的数据,而非《三国演义》的虚构。曹魏大军要进攻东吴,必须要渡江。可是,曹操这次带来的四十万大军,遇到了一个大麻烦,硬是没有通过濡须口。而且,以后曹操又三次攻打这里,也都是无果而退。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曹操一次次的来,一次次的无为。后来,人们干脆把这里改名为“无为”,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这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无为市。
历史巧合的是,跨入七十年代末,在保姆先遣军的带动下,亲带亲、户帮户,无为外出务工人数形成剧变,到2000年左右,急速增加到42万多人。早在1978年,原无为县就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劳动服务公司,专门负责劳务输出,也是全省第一个被原国家劳动部指定为北京劳务基地监控点。如今,虽然无为的二坝、汤沟、白茆几个镇早已划给了芜湖市管辖,虽然官方宣传是30万外出创业大军,但无为民间仍然喜欢说有40多万无为人在外务工,因为这其中包括许多早年外出务工把全家户口落在外地的无为人。
无为市向来是华东地区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打工者不计其数。过去,每年春节前后,无为各地的邮局和银行格外繁忙,到处都是排队取款的父老乡亲,这些钱都是他们的子女、亲人在外地辛苦打工寄回来的钱款,形成当时无为过年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无为人为什么要往大城市跑,小县城为什么留不住人?其实从历史看,无为人口外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内在因素,无为人口多、人均可耕种面积少、自然灾害频发;其次是地处发达经济体江浙沪腹地,在家乡讨生活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向临近发达经济体靠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可以说,没有40万外出务工的无为人,就没有无为今天的辉煌成就。2019年12月26日,无为撤县设市的梦想终于实现,这是无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无为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喜事。在外地务工的无为40万儿女,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
无为人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智慧,他们走南闯北、打拼天下,发扬了无为人独有的“不怕千山万水、不畏千难万险、不惜千言万语”创业精神,在外乡闯出了一片天下、干成了一番事业,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无为人特别热爱家乡,无为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撤县设市,离不开无为籍在外成功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在近两年抗洪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各地的无为商会,情注桑梓,纷纷解囊相助、慷慨捐款,从中就可以看出无为人的团结和力量。
同样在省城合肥,开会、逛街、吃饭、乘车,随地都能遇见很多无为老乡。这其中,分配的、转业的、经商的、调动的、打工的、嫁人的,甚至买房的,一拨拨从鱼米之乡来到省城,大家就像一张网,网在了省城各行各业,拐拐角角,为合肥的建设作着贡献。乡音是乡情的纽带,无为方言就像一张无形的标签,标在了无为人身上,也成了老乡的“接头暗号”,只要一说无为话,亲切感油然而生,熟悉的、陌生的无为人,一下就拉近了距离。的确,外地人说不了无为话,无为人改不了无为音,即使是“老合肥”的无为人,说不了三句,还是会冒出无为话的“尾巴”。无为人在语言上顽固不化,并非是缺少语言天赋,而是很在乎方言,在无为人眼里,方言就是根,方言就是“父老乡亲”。
无为人特别在乎面子,还有就是喜欢显摆,过年了,好不容易从外地回一趟家,也顾不上在家里陪亲人说说话,非得上城里宾馆开房住,几百元一晚的价格,从不嫌贵;只要春节回家过年,看看在无为大街上行驶的汽车,奥迪A6基本上算不得什么好车,牌照挂三个六、四个八、五个九的也是常有的事,外地人看后,都说无为有钱人多、富得很。民间传说,无为仅奥迪A6车就上千辆,千万以上富翁上万人,真正是藏富于民。
无为人很重视“根文化”。随着这些年无为经济持续发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用工需求快速增长,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实施“凤还巢”工程,打工潮出现了回流,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告别异乡,选择回家门口打工或挣钱。在多年的磨炼中,外出务工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一些人相继回到家乡办起了企业。在一批回乡创业者的带动下,如今的无为市董桥村已成为“中国羽毛第一村”,高沟镇成为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
现在,说起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融捷集团董事长吕向阳、楚江科技董事长姜纯等无为人,大家都耳熟能详;还有何帮喜、伍俊峰、钱俊冬、董学法、丁光清等一批有为之士,为无为人赢得了诸多荣誉。正是在40万外出务工者的带动下,无为跨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在的无为,早就变成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伍传平)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