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柠条塔之情
“看!小李的新车接回来了,新款的别克君威,可真漂亮啊”,下班回宿舍的路上,几个同行的同事正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我们科室小李刚刚接回来的新车,再看看矿区办公楼和宿舍楼下一辆接一辆停放着的小轿车,思绪不禁飘然走远……
此刻的我与其他来自农村或城市的年轻人不同,作为矿山的儿女,自呱呱坠地起,我就生活在煤矿这片黑土地上,是矿区的水土养育了我,也是矿区的生活历练了我。因此,我对煤矿着特殊的感情。在我成长的这二十多个年头里,亲眼目睹着新矿区和老煤矿的变化,这二十多年翻天覆地的改变让所有生在矿区的人们感叹万分。
还记得小的时候,印象中的矿区总是那么宁静,人群稀少的街道,街道上飞驰的大拉煤车,总是在马路上洒下厚厚的煤尘,出门一趟两脚煤灰,人们平时想要去哪里,基本上都是靠走,如果要想涉足较远的地方,要么步行,要么骑车,如果要举家全行,或人员较多,人们就会用架子车,一人在前方用绳子系在自己的身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车头,其余的人则坐在车上。驶向他们的目的地。“以车代步”似乎成为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风尚”。时常听姥姥说,她和爷爷刚到矿上的时候,买尺布,买点粮的要跑到远在四五十里的供销社,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步行四五十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小的时候,矿区可以就餐的饭馆很少,稍有档次的餐厅那更是屈指可数,谁家遇个红白喜事的,亲戚朋友三五十口,无一例外,都是在自家厨房中烹饪饭菜,从买菜到收拾碗筷,一堆的工序是样样不能少。窑楼成为记录当时那个年代的典型建筑,一家五六口人,居住在三十平方米不到的窑楼里,男男女女,老老小小,热闹非凡。窑楼里没有设计厨房,人们不得不在自家门前或是过道里搭个小木棚作为厨房,还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回来,总能闻到楼道里各种各样的饭香味,窑楼里除了自家的房间是被明确区分的,其他的东西都是公用的,窑楼里没有通向自家的自来水管道,而是在众多家门口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安置一个公用的自来水管,每到放水的时间,也是最为热闹的时候,大家提着大大小小的桶,或拿着是盆盆罐罐,叮叮哐哐的声音从远渐近,到了水管跟前,就排起了长龙,由于放水的时间有限,大家就像打仗的战士一样,把接到的水送回家,然后又飞快的冲向水管。小时候印象中的矿区生活就是这样,所以我渴望看到城市里的人是如何生活,也渴望到城市里生活,于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我考上了大学,到向往的大城市读书,可是就在毕业后面临选择实现自己理想道路的时候,我开始想念家乡,想念我的故土,同时也看到了煤矿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于是我怀揣着理想来到了陕北这片热情的沙漠中。
现代化的柠条塔矿区不再宁静,小轿车,大卡车各行其道,你来我往,络绎不绝。矿区的人们无论是回家还是出行都有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以步代车”的那个年代已经远远离去,取而代之的是“以车代步”的流行风尚。矿区二层楼的的食堂伙食多样,大桥下的餐馆日益增多,什么朋友聚会,过生庆功,结婚宴客,统统承包给了食堂和餐馆,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美食佳肴,也省去了在家中做的麻烦。如果心情好,还可以三五结伴的开着私家车去二三十里以外的县城吃完饭再唱唱歌助个兴。今天,矿区耸立起一幢幢很富现代化设计感的办公楼、联建楼、公寓楼、32层探亲楼,犹如竞相开放的花朵为矿区增添了几分姿色。昔日破旧的房屋还有居住过祖孙几辈的窑楼都已被这耸地而起的电梯楼房所取代。
柠条塔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矿区的一草一木,柠条塔人的一言一行无不投射出现代化矿区进步与变化的光芒。做为矿区儿女,心中暗涌着一股说不出的激动与自豪,我将留在这里,我希望可以永远奉献在这片煤海里,挥洒我无悔的青春,为柠条塔公司多做一些事,多尽一份力。(杨帆)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