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动态 >> 正文

杨新前用执着铸就匠心

企业报道  2023-04-13 09:38:29 阅读:1771


  “再上提5厘米。刹车,松,放!”4月12日,在双浅6井修井施工现场,河南省中原大工匠、油田井下作业工首席技师杨新前双眼紧盯重力仪,谨慎而又精准地向修井105队司钻发出一条条操作指令。在他的指导下,修井105队很快解决了双浅6井起原井管柱遇卡的难题。

  杨新前说话斯斯文文,戴着宽边眼睛,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在钻研井下修井技术方面,他却是个“狠人”,干过不少处理施工疑难井的“狠活儿”。

  近年来,杨新前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国石化技术能手、油田技术能手、师带徒标兵、中原大工匠等称号。

  杨新前2005年从油田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修井105队,成为一名作业工。那年,班里的一名员工因为操作不慎造成油管断脱,下半截油管落入井下,全队打捞一个月也没成功。最后,这口井只能上大修。

  “要是有一个趁手的井下打捞工具该多好啊!”面对几十万元的损失,杨新前感到惋惜的同时有了新想法。

  从这以后,杨新前加强井下作业相关知识学习,着重学习各种修井施工工具的原理、构造及应用特点。

  在修井施工中,拆除抽油杆扶正器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拆除一个扶正器,三四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为了避免作业中抽油杆和油管发生偏磨,一个2800米深的油井,就需安装80个至120个扶正器。在施工中,如果几个人配合不好,造成备钳松脱,在反作用力作用下,抽油杆会带着管钳高速旋转,形成安全隐患。

  2017年,杨新前给孩子削铅笔时,发现削笔刀利用了蜗轮和蜗杆传动的原理。杨新前灵机一动:“如果将这个原理运用到抽油杆扶正器拆除上,定会起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说干就干,杨新前立马设计图纸,托人加工蜗轮、蜗杆、摇把等配件。1个月后,杨新前兴致勃勃地将自己潜心发明的抽油杆扶正器拆卸装置抱到井上试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拆了几根抽油杆之后,不管他如何用力转动摇把,蜗轮就是不转动。杨新前拆开装置后,发现是蜗轮材质强度不够导致的。

  杨新前没有灰心,开启新一轮实验。他借鉴抽油杆液压钳鄂板架爬坡锁紧原理和手摇旋转削笔刀的省力原理,将人工摇动摇把的力巧妙地转变为拆卸扶正器螺丝的扭矩。

  在一次次改进中,杨新前设计的抽油杆扶正器拆卸装置终于定型。现场应用时,杨新前在井场一待就是一天,反复观察抽油杆扶正器的拆卸过程,虚心请教施工人员在使用时发现的弊端,获得更多改进灵感,力争让装置使用更简单、轻便,适用性更强。

  2018年,在抽油杆扶正器拆卸装置的基础上,杨新前又设计出能更换的固定卡槽,拆卸不同规格的抽油杆扶正器。应用时,拆除扶正器工序由三四个人降为一个人,施工效率提升50%,还降低了施工风险。该项发明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全国优秀QC成果奖、中国石化QC成果一等奖。2018年,该项发明应用后,创效18.35万元。

  2020年,杨新前试图突破小修与大修作业的界线,让小修设备干上大修的活儿。他研究了小修设备在斜直井修井中配套液压转盘、方钻杆等设备,让小修井架也能干钻、磨、铣、套、捞等复杂施工,实现了小修设备修套、打通道、打捞倒扣和磨铣加深等施工,解决了油田斜直井大修成本高的难题。此项技术填补了油田斜直井大修作业的空白,推广后年创效超过600万元。

  近年来,杨新前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团队力量,共完成技术创新成果40项。其中,市局级以上科技成果28项、企业级科技成果12项;获得国家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合理化建议9项,编写现场操作规程54个,累计创效3110万元。(鲁海涛)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